《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涅槃重生之后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小说纸质版我是今年才读过一遍,而且是通过麦家先生的《去人间清醒处》里了解到小说比电影更加精彩。可以这样说吧,完全与之前看的电影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以前看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追剧的短暂快感,现在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染,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伟大巨著,今天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这部小说。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佛兰的故事,他在1947年被误判谋杀妻子及其情人,判处两个无期徒刑,送入肖申克监狱。
在狱中,安迪凭借自己的金融知识为狱警和典狱长处理财务,逐渐改善了自身处境,并建立了声望。然而,他从未放弃对自由和希望的追求。表面上他平静地接受一切,暗地里却用一把小石锤实施了长达十九年的越狱计划。
最终,安迪成功越狱,揭露了典狱长的腐败,并重获自由。他的故事极大地震撼了他的狱友、也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让瑞德明白了“希望”的真正力量。
故事通过囚犯埃利斯·“瑞德”·雷丁的视角展开。瑞德是监狱里的“权威人物”,能搞到任何东西。
第一部分:入狱与适应
1947年,年轻成功的银行家安迪·杜佛兰被指控谋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尽管他坚称无辜,但所有证据都对他不利,最终他被判终身监禁,送入以严酷著称的肖申克监狱。
在狱中,安迪最初显得格格不入,沉默寡言。他遭到了“三姐妹”等囚犯的欺凌,但他始终默默承受。他通过瑞德搞到了一把小石锤,声称是为了雕刻石头消遣。渐渐地,安迪利用自己的金融专长,先是帮一名狱警处理了税务问题,后来为几乎所有狱警管理财务,甚至帮苛刻的典狱长诺顿洗黑钱。他成为了监狱的“财务总监”,获得了特殊的优待和尊重。
第二部分:希望与体制化
安迪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处境,还为狱友们争取到了短暂的尊严,比如在屋顶上为大家争取到啤酒,建立了监狱图书馆,并播放歌剧音乐,让整个监狱感受到了片刻的自由。他告诉瑞德:“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叫做希望。”
然而,瑞德则持悲观态度,他认为在监狱里希望是危险的东西。这体现了影片的核心主题之一——“体制化”。老囚犯布鲁克在服刑50年后获得假释,却因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而最终选择自杀。瑞德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第三部分:真相与越狱
一个关键转折点出现了:新来的年轻囚犯汤米透露,他之前的另一个监狱里有个囚犯曾吹嘘自己杀了一个高尔夫球明星和他的情妇,而这正是安迪被定罪的案子。安迪看到了洗刷冤屈的希望,但典狱长诺顿为了留住安迪继续为他洗钱,不仅拒绝重审此案,还将汤米调走并杀害,以绝后患。
这件事让安迪彻底认清了现实,他决定执行自己酝酿了十九年的越狱计划。原来,他一直在用那把小石锤挖掘墙壁,并用大幅女明星海报作为掩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通过他挖通的隧道,爬过长达五个足球场的污粪管道,成功越狱。
第四部分:救赎与新生
安迪逃离时,不仅带走了典狱长的部分黑钱,还利用他虚构的身份“兰德尔·史蒂文斯”——一个他多年来为诺顿洗钱而创造的完美身份——卷走了诺顿所有的赃款。在离开前,他换上了典狱光亮的皮鞋,并将诺顿的犯罪证据寄给了报社。诺顿在罪行暴露后自杀。
安迪实现了他的梦想,在墨西哥的海边小镇齐华坦尼荷开了一家小旅馆,过上了自由的生活。他的故事深深影响了瑞德。当瑞德最终获得假释后,他也几乎步上布鲁克的后尘,但安迪留给他的指引和希望,让他违背假释条例,前往墨西哥寻找安迪。两位老友最终在阳光明媚的太平洋海滩重逢。
核心主题
· 希望与自由:安迪代表了永不熄灭的希望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 体制化:揭示了长期囚禁如何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 友谊与救赎:安迪和瑞德之间的友谊是彼此救赎的关键。
· 坚持与智慧:安迪用十九年的耐心和超凡的智慧,最终赢得了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不仅是一个精彩的越狱故事,更是一曲关于人类精神不屈不挠的赞歌。
我最喜欢里面的这几句富有哲理的句子:
1、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2、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3、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