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随着我的孩子步入青春期,便常常听到身边一些同龄朋友的疑惑:“现在都不敢说人家了,说重了,(孩子)有时候还想跟你动手!”“你说他(孩子)能把人气死,油盐不进,成绩下滑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我越来越焦虑了,从来没有这么焦虑过,孩子一点儿也不听话。”连我自己也一度感觉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并没有换回孩子的感恩之心。 对青春期问题的无力感促使我投身到家庭教育的学习中,也包括相关书籍的阅读读书。
读完《傅雷家书》,我发现自己与傅雷先生的一个很大区别:我总觉得委屈,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比如孩子积极好学、孩子感恩孝顺;傅雷先生却从不感动于“我为你做了什么”,而只关注“你能感受到什么”;他不去做“教育的掌控者”,而是做“成长的同行者”。体现在那些写在信纸上的叮咛、牵挂与自省。
一、爱不仅要说出来更要做到孩子心里
傅雷先生给儿子的每一封信,都毫不掩饰自己和妻子思念的煎熬、盼信的急切。他给傅聪的第一封信里,没有讲大道理,只写“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母亲朱梅馥则在信里细数“夜里常常惊醒,以为你回来了”。在之后的每一封信里,傅雷先生都会提及多久没收到儿子的信了,上一封信沟通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没有说清楚,还希望得到哪些信息。母亲会因为思念傅聪而经常流泪,自己也会失眠难安。这些“爱之雨露”—— 让孩子知道,无论走多远,家里总有父母无时无刻的牵挂。
中国父母的典型特征就是含蓄,总觉得“爱不用挂在嘴边”,可孩子的世界里,“不说”往往等于“不存在”。这一点,我在自己的教养中深有体会。女儿初三前,她一长时间玩手机,我就带着怒气制止,说些“这么大了一点都不懂事”“就知道玩,眼里根本没家里的活”的话 ,像刺一样扎人的话,孩子感受不到妈妈一丁点的关爱,所以换来的不是顶撞就是白眼。后来我慢慢懂得是我的说话方式不妥,于是变成:“闺女,妈不是心疼电费,是心疼你眼睛啊,盯着屏幕太久会累坏的;脖子老低着,颈椎也受不了。” 起初是强压着火气说,后来慢慢真的释怀了,孩子也渐渐读懂了这份关心,总会平和地接受建议,主动放下手机。如今我们的关系愈发融洽,“好好说爱”功不可没。
二、爱孩子不是只期待孩子好,自己也要不断成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傅雷先生虽对儿子疼爱有加,却从未因此迷失了自己,傅聪在国外学琴的十几年里,他从未停止自己的前进脚步: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时逐字推敲,研究美术史时做满批注,甚至会和傅聪讨论哲学问题时坦言“这个观点我还没吃透,我们可以一起查资料”。他在信里和儿子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也倾诉翻译时的瓶颈,我想这种“我也在努力”的状态,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力量,比“你要努力”的命令更有说服力。
记得女儿中考时,我恰好要出差一周。之前有同事说她为了陪儿子考试,曾推掉了外出学习,专门在家照顾起居。我不是不能申请换人,但转念一想:考试是孩子自己的事,成败关键不在饮食是否周到,而在她是否真的重视、真的努力。中考前的那段时间,女儿突然像变了个人:以前中午吃完饭就睡,现在积极利用午睡时间背英语;早上也破天荒地早起复习。我问她累不累,她笑着说“一点都不觉得”。于是我跟她说:“你中考时妈妈可能没法在家陪你,中午得去奶奶家吃饭了,因为出差对妈妈来说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想错过。”她爽快地答应了。我说:“其实,我也觉得不用,因为我在家也不能替你考试,而且你考前这么努力,我相信你一定没问题的。”最后,她考出了初中四年最好的成绩 —— 这让我更加确信,父母不丢掉自己的成长,孩子有可能更独立地绽放。
三、“爱”要全维度滋养
傅雷的教育智慧,在于他从不让“爱”停留在某一个维度。他既做“人格的雕刻师”,也当“生活的引路人”,让傅聪在成长里既扎得深,又长得全。
(一)把人格看作主要
古语云:先做人,后做事。傅雷对此有着深刻的践行。他说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道德方面,不能允许任何一桩生活琐事违反理性和最广义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遵守公德、遵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
他在信里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你要记住,弹琴的成就再大,若做人失败,一切都等于零。”他会提醒傅聪“演出成功后别骄傲,因为掌声里有乐队的配合”,也会告诫“遇到误解别急躁,时间会证明你的心”。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我很尊敬的校长的话:“我们评价一堂家庭教育课的标准,首先要看标题是否清晰适宜,那些标榜一节课就能对一辈子起作用的课,是不合适的。第二就要看内容,而不是讲课老师的“表演”能力,一个人的表演再好,内容偏离主流教育,那就遭了,岂不成了“反动派”?!”更觉“人格为先”的重量,成绩再好,若没了做人的根基,终究是空中楼阁。
(二)专业要深耕视野要开阔
关于成长,傅雷先生很注重“主业深耕”,傅聪练琴时,他会逐句分析乐谱的情感表达;在信中,也会对孩子的作品做出专业的分析,找出优缺点,并提出宝贵的建议,提醒傅聪扬长补短。这些分析和建议有技术上的,有理解层面的,还有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个人经济层面的,用心之甚,令人敬佩。
但傅雷先生不仅跟儿子谈音乐艺术,还注重全面滋养孩子,美术、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等等都是他们交流的话题,他会和傅聪聊李白的诗、达芬奇的画,还会提醒“学外语别只记单词,要懂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他说,人是一个社会的人,而不是一个艺术的人,要尽可能作一个丰富的人而不是单调的人。这对今天的父母尤其有启示:与其给孩子报满“功利性补习班”,不如抽出一些时间带他看一场画展、读一本好书、聊一次“与成绩无关”的天,让孩子知道,世界不止有试卷上的分数,还有星辰大海的辽阔。
(三)不抛荒生活的艺术
虽然傅雷先生一直教育孩子要为了传播艺术、为了报答祖国的“大我”而牺牲一部分“小我”的儿女情长,但是并不希望他只为艺术而活,尤其是在傅聪结婚、生子后,更是希望他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培养好孩子,把生活的艺术也搞好。傅聪结婚后,傅雷特意写信叮嘱“别因为练琴忽略了和妻子散步的时间”“给孩子换尿布也是一种幸福”。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把儿媳当亲女儿,教她学习、持家。这打破了很多父母的成绩迷思,教育不是培养“只会做事的机器”,而是培养“会生活的人”。事业的成就再耀眼,也抵不过回家时“一盏亮着的灯”“一桌温热的饭”带来的幸福更温暖。
想起小时候,我很想学钩花和织毛衣,邻居姐姐织的围巾让我羡慕不已。可妈妈说:“不用学这些,学习好就行。” 那时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如今依然不会这些技能,成了小小的遗憾。这让我更懂傅雷的智慧:生活的技能、感知幸福的能力,本就是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
《傅雷家书》让我明白:教育从不应是父母的“独奏”,而是与孩子的“二重奏”。父母的伟大,不在于培养出了“钢琴大师”,而在于:爱不是“我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你也在教育里心存困惑,不妨翻开《傅雷家书》。那些写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文字(《傅雷家书》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开始,那是傅聪离家后的第一封家书,写至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止,那一年傅雷先生去世。),会像一位老朋友,轻轻告诉你,答案就藏在你愿意为孩子弯下腰、静下来、慢下来的每一个行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