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以一言蔽之: 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不知道是回到了神神叨叨的东亚文学后回到舒适区,还是单纯的村上春树的文风适合我。总之这本讲述了十五岁少年的历险的小说,给我带来了一次神秘与思虑交织的精神之旅。
这本和《八月之光》同样,因摘抄的好句被我选中的小说,也和《八月之光》相同地展现了人物丰满而复杂的思绪。细腻且清新的文风,让人能没有门槛地沉浸在主人公的世界里
1.结构
这本小说有一个尤为显眼的结构手法:双线叙事。正出于青春期的少年,以及已经糊涂了的迟暮的老人,两个主体几乎平行地进行着冒险故事。
初读时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两个人没有什么形象上的关联,他们的故事也没有重合。仅仅是在不同章节之间,突如其来地进行了蒙太奇。它们出现在同一本书之内,读者自然知道这两个人物至少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但是在哪里呢?
待阅读进行到后半部分,果然这个疑问得到了解答。其一是他们的旅途:从同一个地方出发,逃离同一个人,到达了同一个终点。地理上的重合显然隐喻了生命与精神上的重合。同时也以一种灵异方向上的暗示,连接了他们的内在精神。
其二则是能动性。迟暮老人仿佛幻想故事般的经历,读者原本以为只是某种隐喻的故事,却真切反映在十五岁少年的现实生活中,成为报纸上的一桩桩新闻。这个线索初次出现的时候,我是非常惊讶的。一直以来,老人的故事错乱而充满幻想性,就差把“这是心理学隐喻”写在明面上了。而且他没有表现出任何与另一主角的关联,我一直以为是个类似寓言故事一样的插曲。没想到老人看似无序的每一项举动,导致的结果。都影响了下一个章节中少年的动向,成为他故事的关键因素。
这是两条看似平行但始终缠绕的线。
采取这样非线性叙事的作者,显然是对自己构建故事的能力非常有信心了。
2.体验感
主角(指第一主角,也就是十五岁少年)的探索,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向:从向外探索未知的世界,到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心。而这种向内探索又是以外化的形式来体现的。因此在第一个转折发生后,他的故事风格在保留了原有的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渐进式向第二主角(也就是老人)那寓言式的、具有神话色彩的历险上靠近。
甚至是一目了然地能理解到在“另一条线”上所代表的意义。当两条线索相隔甚远时,观感是非常割裂的。甚至不得不看成两个独立的故事来理解。但到了后期,第二主角的行为给第一主角带来的影响越多,结合也就越紧密,阅读也愈发流畅。先前遮遮掩掩打哑谜的暗喻,逐渐像打开了灯一样明晰。
于是读者能够一步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从读者成为主角。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将主人公的一部分重合到每个人身上。”通过这样的技巧,他确实做到了一部分。
3.性关系
书中对于性器官和性关系的描写多,且多处让人感到不适。
刚开始看到这种描写,我想大概是上了年纪的男作者的通病,而我只是多心。好几次遇到这种描写,我开始纠结地反复翻看前后的章节,试图找出强调主角性器官的必要性。读到中盘,我开始怀疑是否是译者个人的文风诱导了我,于是上网询问了译本的评价。阅读愈发深入,主角不停地对向他伸出援手的女性产生性幻想,几乎要认为这本书是作者通读弗洛伊德后写下的作品。我当主角的秘密揭晓时,我释然了:原来不是弗洛伊德,是俄狄浦斯啊,怪不得对姐姐一样的女人,哥哥一样的女人,妈妈一样的女人,都要爱而发生关系。而且是美丽但痛苦地发生关系,反复强调人格的无辜与解离感。
作者显然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添加进正文中的。虽然最开始我也曾反复思考,是否是一种必要的描写。但是到了后期,性关系成了最坚定的精神世界外化的表征。于是我和书和解了。
回头再看,第一主角的少年的身边,出现的都是女性形象。先是姐姐的形象,帮助了他。然后是中性人女性,作为知识和心理世界的导师。最后是一位兼具母亲和爱人形象的年长女性。不论哪位女性,都是引领者,也符合未成年人的身份。
而第二主角,老人身边陪伴的角色,则是一位有担当和勇气的青年形象,以及世界神秘的化身:猫。
作为成熟作家的村上春树,是有意识地提前设置好了“引领者”的属性,还是依靠强大的创作直觉与经验线性构建了这些故事呢?
说一点题外话。
作为主角的老人在变故发生,即将踏上旅途之时,曾向驻警预言“天上将会掉下竹荚鱼”。这让我想起一首术曲《黑色金枪鱼从远处飞来》。
这首曲子和同作者的其它曲子一同被称为“海鲜市场系列”,讲述了不同海洋生物在城市中造成灾害的灵异幻想故事,以怪异而令人着迷的电子旋律与编曲闻名。虽然作者本人请求网友“不要传播这些曲子”并注销了自己的账号,还是有爱好者自发对其中的隐喻进行了解析,成为了一个小众的爱好团体。
作者使用的人声音源和编曲音源,甚至于编曲本身十分粗犷。但神奇的是,不知不觉中,就能哼出这些曲子的旋律。这也许就是天才的作品才能拥有的魅力吧。
《黑色金枪鱼从远处飞来》中的金枪鱼,被认为隐喻的是战斗机与子弹。《海边的卡夫卡》中掉落的竹荚鱼,也许隐喻的是投下的导弹也说不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