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沙漠里的花朵——《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身处荒漠,心有繁华;艰辛中悠然活出诗意,贫穷中依然予人玫瑰。无须人论值与否,真性情者自芬芳。
——题记
《撒哈拉的故事》是中国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部散文集,它讲述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经历。作为第一个进入北非的中国女性,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三毛用她出色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异域风情画。
在她的笔下,撒哈拉不仅有白天酷热与夜晚酷寒的极端天气,也有落日熔金、流星如雨的奇异景观。不仅上演着吃喝拉撒、繁衍生息的生活日常,也上演着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爱恨情仇,为读者打开了了解撒哈拉的一扇窗。然而,比文中生动的故事更打动我的,是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悯情怀、平等思想、博爱精神、坚韧品格以及对自由和爱的永恒追寻。
《娃娃新娘》一文中,十岁的姑卡被父亲安排结婚,三毛的第一反应就是她年龄太小,还不适宜结婚,当她了解到当地的女人都是十岁八岁就结婚时,还是选择了尊重他们的风俗。当看到迎亲时充满暴力的“挣扎”场面时,三毛已经开始愤怒了,后来知道这是婚礼的习俗,她也不再作声,还是选择了尊重。但是当她看到婚礼上,吃饱喝足的新郎在众人的等候中,进入仅有一帘之隔的婚房内对姑卡施暴,然后兴奋地拿着染上血迹的白布向众人展示,众人发出奇怪的暧昧呼叫时,三毛再也受不了了,她对这样的婚礼感到失望和可笑:原来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她谁也没打招呼就离开了。这样的仪式一直持续了六天,等她在最后一天接受姑卡的邀请再见面时,发现原来胖胖的姑卡已经在这五天内迅速消瘦下去,感到说不出的辛酸,只好答应姑卡给她避孕药。在这篇文章里,三毛对撒哈拉女孩的悲悯和无奈也让我深深叹息。不知怎的,我忽然想到了筹建华坪女中的张桂梅校长,她对贫穷女孩命运的悲悯和勇敢的救赎再次让我肃然起敬。只能说,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国情造就了女孩们不同的命运。让我们为自己生逢华夏盛世而庆幸和自豪吧!
《哑奴》一文中,三毛用对比手法表现了黑奴的悲惨命运。一方面是当地财主和黑奴的境遇对比。财主住着像迷宫似的宽敞的白房子,卧室极其华丽,落地的大镜子、四位年轻美丽的太太、席梦思大床、还有罕见的夹杂着金丝银线的包身布,有二百多个黑奴给他无偿劳动,提供舒适和财富。(了解了这个剥削者的面孔后,三毛拒绝与他握手道别。)而最能干的奴隶——本文的主人公——因聋致哑的哑奴,却住在沙漠边缘的破帐篷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没有床,沙地上铺着几张破麻布口袋就是床,干着最重的活,却吃着用来磨成粉喂羊的石头似的的干面包。另一方面是当地人和三毛对黑奴态度的对比。
在当地人的眼中,这些奴隶只是牲口,不配得到任何作为人的待遇。邻居小女孩甚至当面吐他口水,骂他是“替我们做工的猪”。而在三毛和荷西的眼里,哑奴聪明,他会看世界地图,还懂得星象;他能干,会管羊,会接生小骆驼,还是沙漠里最好的泥水匠;他还爱家人,懂感恩。三毛荷西把他当朋友般真诚对待,给予他精神上的尊重和物质上的帮助。三毛对哑奴说的那句“你,我,都是一样的!”,现在想来依然震撼人心。荷西跟他打手语的样子,斜斜地映在天棚上,成为本文最温情的画面。三毛说,如果他自由了,凭他的本事,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是啊,这么能干的人,是完全可以凭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的。可是当时的社会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哑奴最终还是被绑着卖掉与家人分开了。三毛的泪,像小河一样流满面颊。
这篇作品里,三毛的平等思想和爱憎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现,也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家盖起第一座大平房时,请邻村一个有名的木匠到家里做门窗(那时还不流行现在的金属材质的门窗),那木匠的手艺极好,做出的中式图案的门框上还有手工雕刻的福寿安康之类的字样。那时我的父母对待木匠真是极尽尊重,每天高接远送,还好吃好喝好招待。再想想哑奴的遭遇,更让我唏嘘不已。我想,任何时代都不缺人才,而是要有尊重人才的环境。无论什么时候,尊重劳动,尊重人才都应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永恒的价值标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不知道撒哈拉沙漠里的黑人是否还依然重复那样悲惨的命运,只能祝福他们能被当作人对待吧。
《芳邻》一文中,三毛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无所不借却有借无还,还能以自己的逻辑振振有词狡辩的邻居群体,三毛经常被他们弄得可气又可笑。最终还是一次次把仅有的东西借给她们,因为他们确实没有。在这里,三毛给他们带去了物质文明。《悬壶济世》一文里说到,当地的妇女既不识字也不知道自己几岁,三毛在家里开办免费学校,教女孩子数数、认钱币。那些终日藏在面纱下的女人生病后宁愿病死也不去医院,只因为医生是男的。三毛用自己有限的医学常识和备用药给当地的女人治一些常见病,并用中国古书上看来的方子给姑卡治好了疖肿。在这里,三毛用文明教化野蛮,也让她们见识了中医药文化的神奇。
《沙漠里的饭店》一文,三毛做的中国菜让荷西的同事们大饱口福,也赢得了荷西领导的称赞。就这样,三毛无意间把中华饮食文化也传播到了沙漠。三毛不仅热烈地爱着沙漠里的这些人,也爱着被撒哈拉威人自己称做“异教徒”的沙伊达。
《哭泣的骆驼》中,绝色女子沙伊达,从小父母双亡,被医院里信奉天主教的嬷嬷们抚养大,并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一名助产士。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就因为她有文化、有事业、与男人说话这些“与众不同”,成了信奉回教的撒哈拉威人眼中的异教徒,被嫉恨、被造谣、被污辱、被毁灭。当众人像潮水一样去围观沙伊达被处决的场面时,只有三毛大喊着“不要”,只是她的声音被淹没了,沙伊达最终还是死在了这片她热爱的土地上。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看来,人性中的“恶”和“劣”是不分时代和种族的啊。我们需要做的,是练就慧眼,保持理智,不做摧残美的凶手,也不做帮凶。文中,三毛面对无知的撒哈拉威女孩对沙伊达的嫉恨造谣,正颜厉色地喝止了她们,三毛是多么博爱、多么具有真性情的人啊!
《白手成家》一文记述了三毛装修房子的经过。她亲自捡拾废品,并进行创造性地利用,日积月累,终于把又小又破的房子改造成小镇上最温馨最有艺术气息的家。这种在艰辛中努力把日子过成诗意的乐观和坚韧是多么可贵啊!像不像每一个在平凡的日子中努力生活的我们?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撒哈拉”里“白手成家”呢?只是她的沙漠有形,我们的沙漠无形罢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向她一样乐观和坚强。
文中不可忽视的,还有荷西对她的爱情和父母对她的亲情。我想这才是三毛能够在撒哈拉生活的最坚强的后盾。荷西不但无怨无悔赚钱养家,全力以赴地支持三毛,还能说出“我就是要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这样的话。而现实中多少女人收起自己的梦想,融进另一个家庭,去生儿育女、伺候一家老小,还要被各种嫌弃,这也是人们对三毛的爱情津津乐道充满向往的原因吧。只是这样的爱情太罕见了!三毛的父母远在万里之外经常写信关心她,并有不间断的航空包裹飞来接济,她优渥的家境不得不使我们感叹:三毛的人生就是一个传奇,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欣赏,不可效仿。也许,有人会质疑三毛,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非要去沙漠中受苦呢,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三毛在作品中给了我们答案:撒哈拉是我前世的乡愁。这也许是她的宿命,值不值得,谁能说的清呢。
合上书,我的眼前出现这样一幅画面:辽阔的沙漠里,一朵小花迎风绽放。我想,三毛,就是开在沙漠里的花朵,她给撒哈拉带来了文明的芬芳。她的作品,也是开在沙漠里的花朵,穿越时空,芬芳着我们。
感谢三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