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轮下》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02 10:30:2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在轮下》读后感

做流动监考员的这一天,我在走廊踱来踱去,伴着30多度的室外体感,穿插着履行流动监考员上传下达的小小任务,读完了黑塞的另一本小册子《在轮下》。
这是一个悲伤的、平静的、令人压抑又无奈的故事,不同于《荒原狼》的抽象与意识流,《在轮下》太真实了,它用最朴素的叙事,揭开了教育和成长中最残酷的一面。那些平静的话语,敲响着被我们掩埋在成长废墟下的共鸣。
《在轮下》依然是一部带有浓重自传色彩的小说,是黑塞青年时代的文学镜像。书中,海尔纳与汉斯·吉本拉特的双男主设定,恰似黑塞内在矛盾的具象现象。浪漫叛逆的海尔纳与理性顺从的汉斯,这两种人格指导下的个体人生,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反叛体制的海尔纳消失了,未被体制吞没。而顺从体制的优等生最终戏剧般地被体制压垮了。而现实中的黑塞,既没有像海尔纳那样彻底流浪,也未如吉本拉特般被碾碎,他在痛苦的分裂与统一中,找到了第三条路——用文字造一艘诺亚方舟,完成了从体制逃亡到自我建构的精神成长史诗。

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在轮下”这个语境中的“轮”,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时代的发展之轮?社会前进之轮?教育异化之轮?读完这本书,我也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轮”,没法看到它的全貌、它的方向,只看到了在这个“轮”下,那些被碾碎的青春,和那些变得麻木、迟钝,甚至带着“平庸之恶”的群像。

今天的天格外阔朗,云层或轻薄或厚重,浮在空中,发着饱和度不同的白光、金光。考场里的孩子们静静疾书着。因为在一线教学,也先后两天监考了三四年级的孩子,所以有一种明显的不同感受。五年级孩子因为在这个体系中驯化得更为成熟老练了,对“考试”意义的服从性更高了,所以整体表现更安静沉稳些。不像我们三年级的孩子,还在被驯化的路上,经历着被驯化的排斥反应。期末考前复习,网络上有很多搞笑的段子,但也生动地描摹了3-4年级孩子的考前面谱:从90分复习到80分,从80分复习到70分,越复习越疲。临到考场,又躁得很。于是在那种令人疲倦的拉扯中,在《荒原狼》的阴影下,我也在考试结束的那一刻感到了如释重负后的厌倦。

而今天的整体氛围不同,在上午的考试结束时,还发生了一段天牛奇遇记。那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我合上书,在走廊走着,意外发现一只天牛,正趴在过道中间。想着一会儿会涌出来很多孩子,可能会无意中踩扁它,于是我就把这只天牛捡了起来,放在书上。考场陆陆续续走出来的孩子们,慢慢都围了过来。“它是什么?”“它是活的吗?”“是你的宠物吗?”“它会咬人吗?”“我可以摸一下它吗?”……这些五年级的孩子走出考场后,竟然对一只星天牛这么感兴趣。

这有点像是黑塞式寓言在现代教室走廊的即兴上演。

误入人类幼崽文明走廊的甲虫如同书中那个体制外的流浪者。大家围上来摸它柔软触角的场景,像是《在轮下》没写的另一个更美好的结局。这位天牛居士趴在书上,得以逃脱被踩扁的命运,知识载体成为它的生命方舟,像是对应试教育最优雅的讽刺——所谓知识,非知识,是名知识。所谓考试,非考试,是名考试。

这只天牛成了意外的禅师,带着我穿透教育焦虑的迷雾。这正是黑塞笔下最痛的真相:吉本拉特的悲剧不在于努力,而在于被轮子定义方向。

吉本拉特令人惋惜的结局,轻轻撩拨着我既作为父母又作为老师的双重角色。我想知道这一整个教育生态体系链中,到底有什么平庸之恶在不易察觉中将一个又一个生命推向成长路上那些同样不易察觉但实实在在存在的洼地。我不希望自己成为老汉斯那样刻板的父母,或是麻木刻薄的神学院老师……

教育不该是驯化的过程,而应是发现的旅程。每个孩子都像这只天牛,带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密码。我们无法,也不该将他们禁锢在预设的轨道上。

我不打算圈养这只天牛,仅是带回了办公桌上,躲避一下室外的暑热,看看它会不会想吃点蜂蜜或者树叶。

《在轮下》和这只突然造访的天牛居士给我的启示或许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带着与生俱来的轨迹的。我们无法用社会期盼、个人愿望、世俗价值观去圈养他们。不论场域是家庭,还是学校,真正的教育就是在认清这一切局限后,依然去做在轮子边播种希望的人。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不过是在有限的相处时光里,给予生命温暖的庇护,甘甜的滋养,然后,还他们去探索自己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