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桌派》《他乡的童年》《第一人称复数》中认识的周轶君老师,非常喜欢她。文字里的她和节目中谈话的她一样,既善良温润又睿智犀利。 这本书的副标题很好的体现了主题——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15个国家的社会变革,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感触:
1. 警惕威权怀旧,强权依然受到推崇。
利比亚、突尼斯、埃及、巴林、叙利亚、也门......发生骚乱的国家有个共同点——满眼领导人画像。领导人画像频密的地方,局势注定不稳。其本质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模式,这正是不公平,需要变革的地方。
但有些人反而拥戴这种领导人,什么时候才能理解,叫人以死相许的领袖从来不值得敬仰。
独裁政权特征之一,是给维护统治的“体制内”人员支付高于体制外民众的收入,以此维系忠诚。但是这种体系不稳定,而且分裂大家。
2. 警惕没有自由却长出民主的嘴脸——选票被曲解为民主政治唯一手段
没想到那么多动乱的国家都有选举,这种经过投票箱的专制,对统治者越来越有吸引力。
但真正的民主是个套餐,不仅有显而易见的选举,还得有配套的司法独立、权力监督、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私产保护等护航措施。
3. 警惕有些人刻意制造或扩大人群间的差异
土耳其,选票箱里博输赢的政党,常常抓牢乃至扩大人群间的差异。
巴林,争取权利受挫,常常把人们逼退到宗教的对立情绪中(什叶派和逊尼派),以至模糊了他们的诉求。
乌克兰的动荡始于共同的民怨,最后竟撕裂成两个全然敌对、分裂的阵营(亲俄、欧盟)。
委内瑞拉,要么支持,要么反对查韦斯,简单而强烈的对立。人民对国家道路的选择,却成了对其个人的表态。回答这样的题目,需要情绪,需要好恶,却排斥理性判断。
4. 警惕表达的缺失,公开讨论的重要性
伊朗,大家日常用哈菲兹的诗句占卜今日时运。没想到诗人还有这种妙用,但背后却是千百年来不能畅所欲言的痛苦。
民主之本质,就是人人能公开大声辩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但现实是,很多事情没有说明、没有解释,于是连“行”也变得语焉不详。
5. 警惕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伊拉克,长期专制统治下的人们,不那么偏爱思考,不善独立处理问题,做事最稳妥的办法是走程序和请示。
列支敦士登屡次公投(反对大公否决权)失败,就这么放任一个人拥有超出一切的权利却视而不见。奥地利早就不见了王室,但人际关系中身份等级依然分明,个体不习惯做决定,遇事第一反应必是“问我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