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书影里的阿娜》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29 11:11:2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书影里的阿娜》读后感

作者|若心(青海)

微信“叮”一声突然跳出姐姐的消息,说她的新书要出版了。

有霎那间的慌神,往前翻了翻和姐姐的微信聊天窗口,发现我们最后一次交流和面见,竟是2018年,算下来也有7个年头没有和姐姐联系了。

我是一个不擅长和别人主动联系的人,基本上都要靠朋友主动联系我,每次大家的开场白都是:你还记不记得有我这个朋友?然后开始聊天,其实还是跟以前一样,没心没肺,想说什么说什么。

我简单的回复姐姐:很期待你的新书,然后也有好多话想跟你说,等我抽空打电话给你。

青海撒拉族作家宛如兰散文集《书影里的阿娜》

真的是许久没有打开过一本实体书。在一个平常的暑假午后,我坐下来静静地看《书影里的阿娜》中姐姐娓娓道来的那些故事,六七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翻着姐姐的美文,仿佛是奠定了一个虽不沉沦却有点悲伤的基调,我的泪水也是止不住地流。姐姐在书里写自己或大家的人生路,父母,求学,工作,婚姻,家乡,文学,公益,爱好,好像又回到了和姐姐初遇便一见如故的场景,彻夜长谈的那个夜晚......

姐姐是一位气质若幽兰的女孩子,身上有着女孩子特有的柔软、善良、怜悯,但却不至于脆弱,因她还有着信仰赋予的坚韧与勇敢,她的文字分明与她整个人是一样的。在《凯风吹彼心》里,我知道了姐姐为何能够长成为我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原来是姐姐的母亲,用她独有的撒拉女性的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坚韧,羸弱却又用着无限的能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激励着儿女们努力向前走的精神涵养出来的。

母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女儿又往往是最敏感细腻,最能够感知与承受这个课题的那个人。母亲还在的时候,她教授给女儿应该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和应对一切;当母亲离世的时候,她又教授给女儿应该如何面对至爱之人的分别,如何使这份爱超越两世、如何参悟。在姐姐这里,母亲永远是温柔慈爱的,永远那般幸福地笑着。我最怕看到这类题材,在看到姐姐在两个家之间奔走,寻找母亲的身影,不相信她已经离开了自己,最后被长姐一棒喝醒时,我的心也跟着碎了。泪珠从蓄满的眼眶中禁不住地滚落,那种痛苦,一个柔软脆弱的女儿应该拿什么去承受?这种描写,使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评论:说妈妈去世的那天,大姨让我去找白布,我到了屋子里找了很久,找不到,张口就叫:“妈,白布呢?”。这种痛苦,对于年轻的女儿来说,来得太早了,但定然之事绝无早晚之说,而姐姐,也终于拿自己所擅长的细腻的笔触,一如母亲擅长的细腻的撒拉刺绣,上下翻飞,立体写实地一行行描绘出母亲的音容笑貌,使自己和无数读者怀念、留恋——姐姐虽然在母亲试图教给自己刺绣时心不在焉,捉襟见肘,但却在文学上,在母亲的肯定下,用自己的手绘出了自己的作品。从这个角度上说,姐姐依然继承了母亲的手艺,甚至使其发扬发光。姐姐全凭着自己的初心,坚定地在文学之路上行走着,相信姐姐的母亲,也能够看到女儿取得的一切成就,在为姐姐深深地骄傲着,幸福着。而姐姐则仍被这份永不停止的爱滋养着,在岁月中变得更加温柔睿智细腻,并且还会把这份爱永恒地传递下去,这样想着,心中才有了些许的慰藉与平静。

姐姐深情的笔触,让我又想起了凯雅老师,他是怎样地发现我们,鼓励我们,把我们聚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怎样地披着我的风衣,手执我的雨伞,我们怎样地笑称他如斯大林一般;队伍太过散乱,他怎样地批评,而我又怎样地和他顶嘴,犟着把大家按原路带回去;他怎样地跟大家笑着唱“成都”......而他猝然离去,也使我第一次直面身边的死亡,使我无数次思考这个课题,与他相处时、学习时养成的一些习惯还在我身上,而我也要深刻长久地思考我应该怎样地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青海撒拉族作家宛如兰散文集《书影里的阿娜》

此时此刻,恰逢我对自己的道路怀疑焦虑之时,常常拿痛苦烦躁麻痹自己,仿佛如此才能真正活着,真正感知人生。人生,是多么无解的一场旅程啊,有那么多无法逃避的痛苦,但是还得必须向前走,不能回头。或者可以回头看一眼,但还是要擦干泪水继续往前走下去。而我们又该如何继续充满热情力量地走下去?凯雅老师一开始说的,鼓励我们写作,要我继续学习英语。我也喜欢写东西,可是已经搁浅了好些年不曾认真动笔,姐姐却仍然坚持写作,并且出版了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我坐下来扪心自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难道自己真的不知道吗?心里不是很清楚吗?这样想着,心里沉甸甸地,蓄积出了不少能量。于是匆忙敲出这样一段潦草的读后感。


青海撒拉族作家宛如兰

真的特别感谢谢谢姐姐这么多年的挂念和分享新书,也是分享了无限的能量给我。惟愿在接下来的路上,姐姐和我,还有所有的热爱文字,端正举意,内心纯净的人们,能够越走越幸福,越走越长远。

见字如面,还会深深地握住姐姐温热的手,给姐姐用力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