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悉达多》读后感:从知识到智慧,缺的是做自己的坚定与行动的勇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27 10:10:4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悉达多》读后感:从知识到智慧,缺的是做自己的坚定与行动的勇气
今天的《悉达多》共读会让我感触颇深。因为这场共读,我有了新的“叮”到我的点,也补全了我对这本书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我想,这就是共读的意义所在吧。

01 父与子的命运轮回

在共读会聊到“悉达多父亲对他的托举”,内心真的有被深深地感动到,这份感动,远胜于我自己读这段时来得强烈。

而父亲对他的托举,又恰巧让我想起书后部分的情节:当悉达多面对儿子对他的不理解、不爱、疏离甚至厌恶时的那种痛苦和无措。

因为悉达多这份“痛苦的心路历程”才会让“悉达多父亲对他的托举”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也正因为悉达多亲身体验过“为人父的痛苦”,才更显得当初父亲对他的包容、支持和放手是多么地珍贵和令人动容。

只是,谁也无法逃过命运的轮回。

悉达多在儿子身上所承受的苦,不就是和当年他父亲所受的苦一样吗?

正如书中的这句话:

“那一切没有承受到底而得以释怀的,都会重现,同样的苦会反反复复经历。”

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悉达多与父亲的苦难轮回”。

他当年让父亲牵挂,如今儿子让他痛苦,未被彻底接纳的苦,终究会以另一种形式重现。

02 悉达多的两大稀缺特质:做自己,做行动派

这次的共读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悉达多这个角色,忽然发现了他身上的两个我们当下极度稀缺的特质:做真实的自己、做坚定的行动派。

做自己,去体验去实践

悉达多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他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无论处在何种境遇,他都全心投入,绝不反悔。

做苦行僧时,他沉心修炼,甘愿受戒律之苦;在遇到卡玛拉后,他纵身投入世俗,体验情欲与享乐;在遇到船夫后,他又归于平静,专注当下和看清自我。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始终在用心活,用心做自己,最终抵达圆满。

之前我不是很理解,他为何在遇见乔达摩、找到最接近真理的教义之后,仍要选择离开。

如今我明白了,因为,他至始至终都在做自己!

他认可乔达摩的教义,甚至认为没有任何教义能超越它。

但他只知道这个教义有什么,是什么,有多么好,却不知道它为什么好,更不知道乔达摩是如何经历的。

没有人告诉他,他只有靠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实践。

这也和书中后部分悉达多与乔文达重逢时的对话相呼应:“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不行”。

一个人的经历,不能靠像获取知识一样去获得,而是要靠自己的实际经历和积累中去获得。

所以,他坚定地离开了。

做一个行动派,在坚定中抓住机遇

为什么说悉达多是一个行动派?

因为当他意识到现在所处的优渥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在他目睹沙门信徒经过的时候,他立即做出抉择。

并且立马去找了父亲,告诉他,自己要去做一个苦行僧。

在他父亲极力反对下,依然未曾动摇,坚定自己的想法。

反观我们大多数的人,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停留在“空想”的桎梏里。

在还没有行动之前,只要出现一点小波折就轻易放弃了。

但其实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恰恰是坚定,哪怕中间有多么地曲折与不易。

当你足够坚定的时候,越能获得看似偶然的机遇,一切的事物也会为你而“喝彩”。

03 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不能:从乔文达与悉达多看求道之路

纵观全书,每个角色出现,似乎都是独特而合宜的存在。

乔文达,是悉达多发小,是他的追随者。

乔达摩,一个接近真理、受万人景仰的觉者。

卡玛拉,一位名妓,代表着权力与欲望,一个人一生都难以跳脱的世俗诱惑。

船夫,则像是一位智者,代表着生活中出现的贵人。只要你认真生活,坚持做自己的时候,总会有人以各种方式出现,就像那条河流静静地等待着悉达多。

其中,乔文达和悉达多这两个角色,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人生,两种不同的求道方式。

乔文达是借助教义和向智者学习,通过知识去接近真理。

悉达多则是靠自己一路去探索自我,通过亲历的生活去悟道。

在我看来,他们一个代表着知识,通过知识去思考;一个代表着智慧,通过生活去实践。

通过知识和通过实践去探索世界,是两种不同的开悟之路。

而即使获取再多的知识,终归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去印证,去转化。

正如这句话所说:“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不行。”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途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

但我觉得作者更想表达的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获得智慧,而不仅仅只是靠知识。

这个在书中也体现了无数次,比如,在船夫和悉达多探讨对孩子放手的那段谈话。

船夫说:

“有哪位父亲、哪位老师真能防止他自己去经历生活?你真的以为你的宝贝儿子,就因为你爱他,因为你只想让他不受苦、不痛苦、不失望,他就有可能不走这条路吗?可就算你为他死十次,你还是不能从他注定要承受的命运里减去丝毫。”

船夫的话戳中了“智慧需亲历”的本质:哪怕是父母,也无法替孩子避开该走的路,就像悉达多当年非要离开父亲去寻道,他的儿子也终究要走自己的路 —— 这正是‘智慧无法传递’的最好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