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俊佳《十年有雾》有感
陈树南
“我们在寻找用鲜血与智慧阅读的同道者,寻找勇敢而又温柔的冒险者,寻找思绪涌动而又静谧的思想者——这是一场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阅读之旅。”
“沉思的美酒已为你们满满斟上,请慢慢品尝。”
——李俊佳
和俊佳相处的日子,念叨最多的是“可能性”。是的,“一切皆有可能 Anything is impossible”,在他的观念里,“可能性”上升成了一个哲学命题,即将出版的《十年有雾》概括了他踏入社会后十年的人生感悟,字里行间都隐藏着各种“可能性”,只是隐藏而不是用文字来诠释。“可能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任何理解或论证也都有可能。从他个人的经历来说,从理工男到哲学硕士,从教师到商场斗士,从游学到作家……,充满无限可能性。关于可能性,我只能从我的经验角度说说我的理解,抛砖引玉,期望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或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理解和开拓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可能性”的概念,可以是发明创造,也可以是创意创新,还可以是生活追求,更可以是生命的升华。无法展开来说,展开来说一辈子也无法说清楚,它永远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捉摸不定,无法预见未来。这不是悲观,而恰恰是这种神秘感和不可预知性让人具有不断求索的价值。
“可能性”植根在经验的土壤上,就像撒在土里的种子,只有在适合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够生根发芽,至于能长多高?长成什么形体?能结多少果?这些都是未来的境况,都是有可能存在。商业市场的发展、艺术的创新、科技的发明、人的价值取向,都在这种可能性中生发。确立某种可能性,人才能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并付诸实践、探索前行,当然成功也仅是一种可能性,即使不成功或者无结果,这其中也一定有收获,至少丰富了人生的经历,为更多的可能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或为人生找到更多可能的路径。
“可能性”如果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值得哲学家们探讨的,实际上不同哲学研究也是多种可能性的探索。科学的探索,艺术的创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数十年如一日,就是要把这数理的可能性明示于天下;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自人类诞生以来即已开始,并取得了重大进步。如今人类可以登陆月球和火星,刚刚研制成功的号称人类“天眼”的中国射电望远镜,以实现对天体的观测,神秘太空的图景逐步展现;同样在生命科学领域,人类展开了各种可能性研究,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病理学、水稻研究等等各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艺术方面,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突破古典绘画的藩篱,把绘画引向了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因为这种可能性才有现代艺术的繁衍,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达达艺术、波普艺术等等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长成了现代艺术的茂密森林。在国内,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拨乱反正后,各种思潮:伤痕文学、反思小说、朦胧诗、八五美术新潮如泄闸的洪水,漫浸了整个中华大地。这些被压抑的可能性,一旦被释放,就可以燎原。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解放,助力了中国长达三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推而广之,在其他各种领域同理都是对各种可能性的有益探索和研究,因此“可能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引擎。
我的概念可能撒得太宽了,俊佳所谓的“可能性,”更多的是从哲理层面或者生活层面上来理解的。
哲学的研究实际也是对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的研究,不管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生命的存在、存在的方式以及存在的价值,就是哲学命题。唯物也好,唯心也好,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存在即合理”,解释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关系的存在也有各种可能性的变化,恒常而无常,每种关系都有其存在的基因,各种关系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
佛教、道教、儒教以及影响中国几千年的老庄哲学、孔孟之道等,很多已成千古不变的真理,佛教旨在解决人的归宿问题,研究人与神的关系;道教意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教指向人与人的关系协调。西方哲学则肇始于古希腊神话,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感情。神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人的命运。在神主宰的世界,很多“可能性”是不复存在的,只有从自然转为人的研究,才能唤醒人的自觉意识,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自我觉醒促进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形成,人们的思想从宗教彼岸世界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的自我,并开始追求知识,渴望自由。
总之,静态的概念不能解决动态的社会变化,或者说没有任何一种哲学体系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或人的问题。各种可能性的变化需要有各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案。
回到生活的问题上来,影响我们生活的因素很多,物质的、精神的、快乐的、痛苦的、高雅的、庸俗的、闲适的、刺激的、慈爱的、自私的,不一而足。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俗话说,人活着就得有点追求,这个“有点追求”也许就是人活着的意义,这个“有点追求”就是让人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更加高尚,活得更有哲学意味。
人以及人类因为有着各种“可能性”才会把社会引向更高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