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1-07 08:49:1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今年是我来大工的第四个年了,也是参加大工读书会的第四个年头。

今年我的书籍阅读数量比往年高了许多,而恰恰是读的书越多,想要进一步了解的书也就越多。有些书籍,比如《我与地坛》《人世间》《局外人》《情书》等经典著作曾在大工读书会上被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过,而那时的我没有心思和时间去阅读这些书籍,对这些书籍也没有感觉,如今呢,有时就想穿越回几年前,去参加那一期又一期的大工读书分享会,去听听大家对这些书的看法。这一点在袁老师突然去世后感受格外深刻。

第七十四期读书会谌老师带着大家分享《鱼翅与花椒》这本书,最近又得知袁老师有一个把图书会举办100期的梦想,看到这一点后我毅然决定为赓续这一梦想而捧捧场,只要自己能拿出空余时间。于是我先花了把这本书看了一遍,以下,所思所想。

这几个月来,我听了赵玉平老师讲的水浒智慧,以及易中天老师讲的三国故事,给我读书带来的一个改变就是我会先去看看作者的生平经历。然后我查阅到了南方人物周刊曾报导过扶霞这个作家的个人经历,看到她的故事后欣赏不已。

扶霞·邓洛普,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在赴四川大学学习少数民族历史时,对成都这个城市的美食有着浓厚的兴趣,跟着当地的朋友学习厨艺,后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系统学习川菜技艺。而后出版了几部美食相关的书籍,一个顶尖高校高材生的非主流的成长之路也就此展开。看到这个故事时,一段记忆涌上心头,去年大工75周年校庆的时候,有一些校友回校来看望贺老师(依旧记得课堂上一个毕业多年的姐姐刚进教室和贺老师的拥抱,太感人美好了,多么纯粹的师生情),贺老师呢,也邀请他们在课堂上给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化工英语强化班的学长,毕业之后没有继续选择科研这条道路,而是选择去美国开餐饮店。贺老师谈及了今后的工作到底是进高校/研究所搞科研、进企业或者自己创业甚至考公,她说,“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生活,硕士不要非得读博,博士不是非要做学术”。我读研这几年,从未听到过别的老师会这么建议学生选择人生道路,读研读博之后,国内关于就业的导向似乎就是继续深耕科研,或者就是进企业了。但每个人的理念不一样,选择也会不一样,遵从自己的本心即可。老师说,年龄越大,她也越来越包容,什么样的学生也都带过了,很欣赏贺老师的格局。老师还说,读书、做研究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人呢也都是一点点的生活经历塑造出完整的个体,比方说在美国开饭店的那个学长,在外人看会有些浪费你曾经在985高校做学术的几年时光,但是你开饭店了,炒的菜都会不一样的,饭里都会有一股科研味儿。这个故事和扶霞的厨师之路突然间梦幻联动起来。言归正传,我在看扶霞写这部书的时候,也是能感受到剑桥大学、伦敦大学走出来的文学硕士身上的学术气息与文学素养。同时,她把自己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写成了书,这一点我也是由衷的肃然起敬。

然后花了一个上午把这本书看完了,总的来说,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很好的日记。扶霞在吃这一块确实是吃出了学问,她知道很多事情背后的故事,看问题也很深刻,从她的书籍中,能感受出她喜欢历史、哲学、科学,同时对玄学、传统文化也持有兴趣,还喜欢总结、喜欢冒险、喜欢深究问题根源、有良心和道德感,有辩证眼光,关注时政,幽默有趣。

随后是看这本书的过程,刚开始觉得写的挺不错的,或许是对作者本身的欣赏,也或许也是我曾经去过成都的原因,有些事情是有共鸣感的。看着看着发现好像本书没啥主线,也觉得书的标题起的不够恰当,然后看着看着就困了,同时也有些饿了(我对吃这一块并不讲究,所以像对食物的描述这一块也就略读了过去),上午十一点开始趴在伯川的桌子上,做了个白日梦,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十一点十五了。醒来接着看,然后发现这本书的写作思路也很明确:一个地方,一个代表的食谱,一个章节,一段故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后面有些悲剧色彩,因为后来她吃出了愧疚感,有很多可是濒危物种啊。书的最后几个章节,突然间又精彩起来,完全没想到扶霞会以那样的方式进行收尾。她的青春,过了把吃瘾,最后再谈及川菜简单质朴不奢华,和开篇又联动起来,也明白了她把标题起为“鱼翅与花椒”的用意所在了,这对比显得如此鲜明。

别的零散感想,刚阅读书籍没几页的时候,就感觉扶霞平时一定会做很多的总结的,或者写了很多日记,而这一点推测,在书的后面得到了证实,这是不是就是和作者某种意义上的对话呢? 书里面有一些有趣可爱的情节,“兔兔之死,打兔头,使其晕厥…将后腿绑好,倒挂。割喉。立刻剥皮。拿切肉刀使劲砍成小块…从活物到上桌不到十分钟”;有一些亲切的人间烟火气,“可不可以带几个女朋友来喃→是教我做饭还是勾引少女→你看哈,完美的饮食,阴阳要平衡嘛”; 有一些深刻的话,“我的同胞们觉得中国人几乎还未文明开化,吃得很杂,什么蛇肉啊、狗肉啊、鞭菜啊,而中国人也用同样的态度回应这种羞辱。他们觉得我们的食物太粗犷、太简单、半生不熟的,不也是不文明、不开化的表现吗?”;有一些历史的轮回,写到了在非典的时候,出行必须出示健康码,这不像是新冠疫情时国家的种种举措吗? 有一些曲折的经历,“她有一回到湖南某市的烹饪学校,副校长和她投机地聊了大半天,还介绍了一些厨师给她分享厨艺。然而第二天,校长出差回来,认定她想窃取学校的商业机密,取消了所有会面。她只好深夜才和厨师、美食家们偷偷见面,宛如做贼。”;写了有一些共鸣的话,“我觉得这实际上是必然的过程。你去一个国家,第一个感觉是爱情,很理想化。这个地方很漂亮,什么都很完美,时间长了,你更深入了这个社会的文化,了解不单有好的,也有坏的,就没有以前那么浪漫了。”;能学一些新的知识,“中医的传统理论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能量系统,干湿、冷热和阴阳都必须平衡调和;要是不调和,就必然生病。盆地潮湿的空气将川妹子的皮肤养得吹弹可破、青春永驻,但也动摇了整个身体的平衡。所以,这里的人们从有记忆开始,就像尽义务般地进行自我食疗,吃干辣的热性食物,中和有些调皮的气候。”;有一些很欣赏的话语,“我就是一个厨子。只有在厨房里切菜、揉面或者给汤调味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完整的自我。我在牛津长大、在剑桥上学、在伦敦工作,一直以来都像牵线木偶一样,被各种学术和职业上的标准控制着,用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但是在中国,那一切都不重要了。”;尝遍了很多美食后,最后对吃的感慨也发人深思,“在成都拿奖学金读书的时候,我活得很节约,十分渴望能尝一尝曾经在皇帝的御膳桌上大放异彩的珍佳肴。而现在呢,我只感觉自已越来越厌恶这些东西。像我这样的中餐美食家,充满探索热情的中餐美食家,会有什么东西不吃的吗?短吻鳄的肉、小鹿柔软的鹿角、兔子的肾、掌中宝(鸡爪中间的那块脆骨),还有猩唇......只为我们的口舌之快,多少动物要被夺取生命。有时候这些美味看起来真是比讽刺还讽刺,就像罗马讽刺作家佩特洛尼乌斯作品《特里马尔奇奥的晚宴》中上的菜那样,矫揉造作、浮华虚无。作为专业的美食作家,我也是要履行职责的,而每一次都有人请我尝尝圈内人才吃得到的美食。这些情况下通常是很难拒绝的。大方的主人往我面前放一碗鱼翅汤,别的客人满含期待地望着我,希望我也能领人家的情。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小碗鱼翅汤就要几百元。我犹豫了一下,接着带着满心的愧疚,笑一笑,喝一口,赞扬这柔软丝滑的口感,以及高汤清淡却回味无穷的绝妙。” 吃这一块儿,经历了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巧"的历史进程。

读书会上,老师也给出了一些别的视角来看这部书。

作者扶霞的英文名字叫Fuchsia,是一种灯笼花。 中文老师音译之后取了‘扶霞’两个字,刚好晚霞的颜色和灯笼花的颜色一样,多么优美的名字;

关于这本书的时代背景。这本书08年出版,而那个时候,我国要举办奥运会,所以国家会在那个时间节点去找一些展示我国文化符号的文学作品去发表,这样的话,这本书在08年出版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扶霞后面几次来中国和最初来成都相比,显得没那么多好奇心和耐心了。年轻的时候,做事更加敢闯敢干敢探险,比如去西藏玩的时候走那崎岖的盘山公路,司机喝完酒之后开车,路上都要睡着了,还有和黑帮一起搞聚会等等,这些都是为青春的鲁莽和热血买单吧;后面再来中国心态是变化了的,尤其是非典时期在湖南的经历,吃尽了苦,这也算是她个人在苦难中的成长吧;

也聊到一些有趣的故事,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就有人去抢北京的菜谱,第一个是卤煮,做出来发现不好吃,第二个是豆汁,听到它我笑了。

原来,题目中有“鱼翅”是有原因的,国外不吃鱼翅,所以它成了国外攻击中国的一种符号;

早在扶霞来中国之前,就有类似的国际友人在成都从事教育事业。伊莎白·柯鲁克,加拿大籍,1915年出生于成都,热衷人类学,深入四川农村做田野调查,并且投入反法西斯战争,是共和国的见证者,最后习主席为其获颁“友谊勋章”。不知道她们两个有没有在四川相见闲聊呢?

确实应该读一些外国人写的中国故事,这么来看,他们更像是一个孩子一样,从一无所知开始,而一些细节和知识的获取就是得用这种客观的视角来看待。

写在最后,换了新的老师主持,这次读书会互相讨论少了些,而这部书花时间看完也有些感想,加上最近想写很多东西,遂写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