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选择了入凡尘,去找一个名妓学习爱,名妓告诉他想要靠近她就必须要穿着华贵的服饰,还要带给她名贵的礼物,于是悉达多向她请教如何才能够获得这些东西,名妓说有一个富商可能会愿意给他机会,于是悉达多在富商那里获得了职位,但是他赚钱的目的只是为了送给名妓礼物,依靠金钱保持他们的关系。
后来,悉达多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就原路返回,他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在返程中又遇到了送他来的老船夫,老船夫说河水会教给他这世间的所有道理,于是他决定留在船上,向老船夫学习如何渡河,也成为一名船夫。在日复一日的渡河过程中,悉达多遇到了昔日追随他的朋友,遇到了名妓和他们的儿子,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这些的悉达多最终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和平,成了佛。
以上就是《悉达多》这本书的简述,说真的我刚刚读完这个故事之后的第一感受是愤怒。因为我觉得悉达多太任性了,这么任性的人最后竟然还能成佛,那墨守成规、兢兢业业的其他沙门为什么就成不了佛呢?于是,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的很多天里,我都一直在想我为什么愤怒,以及悉达多为什么成佛。
《悉达多》是瑞士籍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 1922 年。黑塞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悉达多》不仅是黑塞个人创作的巅峰,更成为 20 世纪文学中探讨 “个体与世界关系” 的不朽经典,其影响早已超越文学领域,渗透到心理学、灵修、文化研究等多个层面。
我为什么对悉达多的成佛方式感到愤怒?
因为我可能嫉妒他。
首先,我没有悉达多的勇气:如果是我出身优渥,请问我会放弃我尊贵的生活,甘愿去过苦行僧的生活吗?大概是不会的。而悉达多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并且在修行中踏踏实实的,一点都没有中途放弃的意思。这一点就已经超出了半数的普通人了。
其次,我没有悉达多的智慧:当所有的沙门都排着队追随佛陀修行的时候,悉达多觉醒了,他卓尔不群,他与佛陀有了一次精彩的对话:
在您的法义中,在统一、逻辑完善的万物中却存在一个断裂之处。这一小小的缝隙让这个统一的世界呈现出些许陌生、些许新奇;呈现出些许迥异于从前,且无法被证实的东西:那就是您的超世拔俗,获得解脱的法义。这个小漏洞,这个小断裂,让永恒统一的世界法则变得破碎,失去效力。
哦,世尊,没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哦,世尊佛陀,您从未以言辞或法义宣讲您在证觉成道之际所发生的事!世尊佛陀的法义多教人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在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的历程,那个您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这就是我在聆听法义时思考和认识的。这就是我为何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并非去寻找更好的法义,我知道它并不存在——而是为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或者去幻灭。
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我必须选择,必须放弃。我们沙门寻求弃绝于‘我’,哦,世尊。假如我皈依于您,哦,世尊,我担忧我的‘我’只是表面地、虚假地获得安宁,得到解脱。而事实上,我的‘我’却仍在生存、壮大。
惟愿我也有这般目光及微笑,能如此行走及端坐。如此自由、神圣、隐晦,又如此坦率。如孩童,又饱含秘密。只有潜入自己最深处的人才能有这般诚挚的目光和步伐。无疑,我也将潜入自己之最深处探寻。
于是悉达多离开了佛陀,选择入凡尘,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部分。因为我觉得荒唐,什么叫“跟妓女学习爱”,连他们自己都说他们是没有爱的。
当悉达多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选择了离开,他又回到了来时的渡口,见到的还是来时的那个船夫。这里我就联想到《西游记》渡通天河桥段中的那只乌龟,历史上伟大的作品之间有一个类似的巧妙的设定,河水无时不刻在流动,但是年复一年的帮助别人渡河的人却是不变的,巧妙的是来时和回时遇到的都是同一个帮助他渡河的人,这就是命定的缘分,这个帮助取经团队和帮助悉达多渡河的人,注定身份是充满禅意和哲学的。
比如在《悉达多》中的老船夫就说“他所有的智慧都是跟河水学习的”。于是他也成为了悉达多的老师,有时候他们俩都静静地望着河水,不说一句话,因为好像滔滔不绝的河水,已经代替他们讲了很多话了。
但是我在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成佛的不是老船夫?
跟朋友讨论的时候,朋友说入凡尘这个阶段是成佛历练中必须要有的,乔文达(悉达多的好朋友,追随悉达多成为沙门,后一直跟着佛陀修行)没有成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缺少了入凡尘的阶段,老船夫之所以没有成佛也是因为他缺少了入凡尘的阶段。
但是我却觉得,悉达多之所以能够成佛,不在乎他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他是悉达多。如果这本书名为《乔文达》,那么成佛的就是乔文达了。我的观点是有些“宿命论”的意味的,我的观点中隐含了对于那些勤勤恳恳、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普通人不能跨越阶级的愤懑。
然而,成佛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所以《悉达多》这本书讲的只是悉达多的成佛之路,这条路是不可被复制的,我相信悉达多成为佛陀之后,也许并不会鼓励沙门们去荒唐度日,再从骄奢淫逸中清醒过来。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悉达多的醒悟。他能够从酒池肉林中清醒过来,这是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天赋。所以普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这种天资,从一出生还是要受制于流行的礼教之下,沿袭一条传统的成才道路。
最后,就是悉达多的放下。悉达多遇到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发现孩子跟他没有共同语言,没有感情基础,也无法适应清贫无聊的生活,于是他逃离了悉达多。尽管悉达多妄图以自己毫无保留的爱去感化自己的孩子,但是他还是离开了,作为父亲的悉达多当然非常痛苦。但是老船夫劝慰他说“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悉达多选择了尊重。
这一段是不是也类似,青年时期的悉达多执意要离开家庭,成为一名沙门时的经历?他父亲的感受是不是也是这般的痛心疾首。所以我又感叹道:谁说命运不是个轮回呢?谁说我们不是在重复着父辈的生活呢?
最终,我释然了,我不再纠结悉达多的成佛之路是否光鲜亮丽。因为佛陀是慈悲的,佛陀教给了我们慈悲,我们在世上修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生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也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应运而生的,也是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当我们读过这本书的时候,它带给我们了无穷无尽的思考,那这就是这本书的成功。
还有一点想要补充的是,悉达多身上难以名状的魅力,即便是他灰头土脸、捉襟见肘、衣衫褴褛的时候,他还能够从容不迫地站在名妓豪华的府邸门前,还能有底气告诉仆人他想要拜见这位名妓。我认为这种底气一个是来自悉达多本来就是贵族的出身,他从内心就不会感到自卑;第二是来自于修行人“众生平等”的心境。包括悉达多在渡河的时候告诉船夫,我身无分文,不能给你什么,但是我终有一日会报答你的。这也是来自于修行人的因果论吧,我是这样想的。故事中,在悉达多经历了十几年的凡尘生活又遇到船夫的时候,给了船夫他身上华贵的衣服,这就印证了他所说的“终有一日,我会报答你的”。
......越是细想这本书,越是觉得方方面面都有可咂摸、品味的点,这实在是读书的乐趣,这本书也能很好地引导我们思考个体精神成长、自我探索、以及主流教育影响等方面。推荐大家读一读,书很薄,大概一两个小时就能够读完了。
最后,我很喜欢的书中的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见到一个人。”悉达多想,“一个唯一令我垂青之人。他人断不会再令我垂青,再无他人。也再无法义能吸引我,因为连这人的法义也并未令我屈臣。”“佛陀劫掠了我。”悉达多想,“他劫掠了我,但他馈赠得更多。”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