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垃圾场,课本是破铜烂铁,学习是拆解废品,谁能想象就这样一个9岁才勉强有了出生证,17岁从未踏入教室半步的女孩,在被生活狠狠打压后,没有选择妥协,而是依托教育,不气馁,不放弃,不认命,一路跌跌闯闯,披荆斩棘,突破自己的知识蚕茧,硬是为自己闯出了一条孤独向上的路。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比起那些物质上吃的苦,最让她难熬的是精神上的折磨。用她自己的话说:“你可以用很多种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是的,教育不仅仅给她传授了知识,更是打开了她的视野,拓展了她的思维。人生从来没有定数,她把自己的人生从既定框架里面解救出来了,把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涅槃重生,百炼成钢。最终站在世界顶尖学府剑桥大学的讲台上熠熠发光。
这个震撼人心的逆袭故事,是根据美国作家塔拉亲身经历而写成的一部鸿作。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的不只是教育下的奋斗和坚韧,还有觉醒,更多的是救赎,重塑自我的励志过程。
原始家庭对她思想禁锢的影响是深刻的。 她生活在一个父亲只相信上帝,不相信当地联邦政府,生病了也从来不去看医生的摩门梭教家庭。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她一直认为父亲给她灌输的信仰就是上帝,就是完美知识的体现,对上帝要绝对的忠心和虔诚,一切疾病和灾难都是上帝的旨意,她只有接受和认同,只需要顺从,不需要反抗,反抗就是反上帝,她对自己思想没有掌控权,而不让父亲的信仰浸蚀自己的思想也是很难的。父亲用这些知识教育他的孩子们,不容反驳。家里不管谁要求改变,都会被驱逐。父亲始终相信世界末日会到来,反对她上学,认为上学就是联邦政府洗脑的过程,同时也认为治病的药物是有毒的,吃了不会从人体代谢出去,而是会慢慢腐蚀身体。所以她的家人们生病,三番五次出车祸,在分解垃圾中数次受重伤,以至于分娩生孩子,还有爆炸导致的重度烧伤等等。他们从来不去求救医生,而是依靠所谓的信念顺势疗法,配合母亲研制的中草药膏,都在自己家里治疗。有的却也神奇般治愈了。当然最后他们家也确实因为这个药膏致富了。这就导致她一度怀疑教育带给她的到底是否正确。更让塔拉痛苦的是,她通过自学走出垃圾场,最后接受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却与父亲传授的知识截然不同,也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正如她写的那样:“我在内心深处寻找他想听的话,但一无所获,它们不在我心里。”教育让她逐渐挣脱了身体上的枷锁,灵魂上也是。
后来在哥哥泰勒的影响和帮助下,(他是家里第一个走出的大学生)。他告诉塔拉,在这个家里如果不早点走出去,可能就再也走不出去了。一语点醒梦中人。塔拉意识到自己该去上学了。在这个家里四个人能说出她四个不同生日,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工具人,加上还经常受到哥哥肖恩的暴力摧残,也给她留下无法泯灭的阴影。她需要走出目前的混沌状态。虽然没有接受系统教育,塔拉还是通过自学,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终于在17岁那年考入杨百翰大学,她终于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刚入大学,却一点都不适应,面临着各种挑战,困难比想象中痛苦十倍。第一次上课就跑错教室,也不知道上课要预约,甚至不知道学习需要教材,课堂笔记也是记得乱七八糟,毫无意义。在生活上,更像怪物低能儿,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没有学会与人打交道,不知道食物要放入冰箱 ,不知道收拾整理,甚至穿衣打扮都是严格按照父母教给她的传统。因为在父母看来,穿低领短裙就是不道德,就是不尊重上帝,抹口红就像妓女,就会被歧视。所以在学校里遇到心仪的男孩,她只能选择逃避。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她才慢慢变得像个正常人,成绩也迅速提升了起来。因为学费的事,她做过多份兼职,甚至卖血,也忍痛卖掉最喜欢的小马,可钱还是不够,实在走投无路,心有不甘的想要放弃学业。就在这时她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教堂主教帮她申请到奖学金,虽然一开始她不接受,还觉得是可耻的,父母的教育一直消耗着她。最后在主教的劝说下,她接受了,还在克里博士的引导帮助下也申请到了剑桥大学的留学项目。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她经常学到凌晨两三点,她独到的见解获得导师的青睐,导师也非常认真的指导塔拉的写作能力。在一个月后,塔拉用两周的时间就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而且这篇论文得到教授(剑桥大学副校长)的赞许,并被认为这是教授在剑桥大学教学期间最优秀的论文之一。这个评价让塔拉感到愕然,因为她已经习惯容忍任何残忍,赞美对她来说是一剂毒药。
在假期她回到那个家中,又三番五次受到已经患上躁狂症哥哥的毒打和欺负,她只敢忍气吞声,最后告诉父母(她的教育让她有了反抗的勇气)。可就是这个反抗却得到父母的怀疑和否定,以至于她只得再度逃离家庭,以免在那种环境待久了,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只有逃离到学校, 摆脱那种窒息的环境 ,接受教育的洗礼,才能证明真相是什么,卸下伪装,也知道内心追求什么。从决定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她就一直在救赎,一直在与父母的宗教信仰和极端扭曲的思想传统作斗争。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提高,越来越感到恐惧和压抑。一方面迫于父母的压力 ,想要放弃,妥协。一方面知识的摄取又让她不断重新认识自己,不断成长,感到兴奋,并最后接纳自己。
这个矛盾心里基本贯穿了她的整个求学历程。甚至到了剑桥大学也并没有随着她接受良好教育而烟消云散。父母追到学校给她试压,说她是恶魔缠身,要对她实施灵魂救赎。弄得她时时做噩梦,梦见父亲在巴克峰打造了一座迷宫,将她困在其中,她想要逃离迷宫,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有时半夜惊醒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哭喊。她已经产生幻觉了,对自己更是怀疑,也不再学习了,整天看电视打发时间,麻痹自己,孤独无助的陷入无底深渊,也陷入精神世界的自我奴役,导致毕业论文也没法写下去。却时时在胡思乱想,如果不接受教育,一切是不是就如父母所愿,她不想失去教育,更不想失去亲人。她不想要那种与亲人们决裂的撕裂感。
就在父亲再次主动提出赐福于她的时候,她想接受,甚至想弥补。让一切还原,不愿失去亲人的她想要屈服了,回到家中,无意间瞥见母亲电脑,却发现在母亲眼里,和父亲的看法一致,认为她的精神出了状况,也十分危险,有可能对家人构成威胁,而她曾天真的一度想要挽救亲人们,她不知道现在到底谁该被挽救。她心底刚刚燃起的星星之火,在这一刻彻底被熄灭了。她只能选择背叛,割舍所谓的亲情,去拥抱真实的世界。她找出童年的日记本,开车决绝的离开 ,回到学校,她勇敢选择了心里咨询 ,终于走出阴霾 ,与自己达成和解。并于27岁生日那天提交了博士论文,最后顺利通过答辩。
我一直在想,如果塔拉逆来顺受接受命运的安排,没有接受教育,没有走出大山,那么在上帝眼里她又是谁呢?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从一出生就被塑造成既定的模样,真正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很少。久住樊笼,能挣扎摆脱的更少,摆脱后又成功逆袭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本书最真实的不只是逆袭,更多的是救赎。还有作者对伤痕的诚实袒露,震憾的告白。父亲的僵化偏见教育把她推走,她虽然爱他,却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教育教给她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打破命运循环的金钥匙。相信每一个读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见解,找到曾经的自己。并从不同的脉络,梳理出不同的情感,摆脱过去的虚无,寻找未来真实的自己。在当前这个不是很友好的大环境下,时代的一粒尘也会成为压垮我们的一座山,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苦难不是绝境,而是让生命开花的养分。要摆脱命运的桎梏,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多的是智慧。只要追梦,就不要设限。在工作中,生活中,难免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如同要跨越一座座山。要学会减少内耗,不要被各种所谓的标签禁锢。要觉醒,虽然有阵痛,要成长,虽然举步维艰,但我们不能停止向前向上的勇气。唯有自渡,当我们凝视深渊时,所有向阳生长的灵魂都能在裂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那就让这束光带着我们冲破固有思维,飞向自己的山峦,登顶,自成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