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愉快的夜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牛蛙鸣叫,邀来黑夜...”
便很快走进了瓦尔登湖旁边的木屋,度过了安静的雨夜,听到了笋尖生长的声音,还有湖面的白鹭煽动翅膀的声音。
这些关于“寂寞”漫谈的文字,或许在往后生命中的许多夜晚,让我能踏实的安静下来,与时间作伴。也让我对于时间、生命、人事的感受更加饱满起来,哦,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白天的喧嚣和夜晚的彷徨,不仅仅在热闹的人群中汲取能量,还可以沉淀出另一种独自的丰富。
大自然在梭罗的世界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间而还有五官的话,便不可能有阴郁的忧虑。”
“我们必须学会再苏醒,更须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但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而应寄托无穷的期望于黎明,就在最沉的沉睡中,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的。”
“我突然感觉到跟大自然作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
无论任何人任何事,包括有时候我们自己,抛弃我们,黎明都不会抛弃。大自然平等地向每一位走近它的生命敞开胸怀,给予能量。植物有生命,动物有生命,那生命有时安详、有时奔走暴力,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能和谐相处,我想读过这样的文字,下一次走进大自然,彷佛有了更多的伙伴,更加亲切。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也许最好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般书,否则也许会读不下去。
书的背景,是美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的大发展,但同时物欲横流,精神颓废,原来的价值观被打破,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梭罗试图通过一种极简生活主义重新思考精神文明的建设,反对奴隶制,试图唤醒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在第一章经济篇中,梭罗写到了对人的基本需求,即对取暖、衣服、房子和慈善的思考,倡导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留给更多的时间向自己的生命迈进,他不认同追求过多的物欲而失去宝贵的时间和生命。
其实在阅读第一章的时候,我的心态一直很挣扎,一边认同梭罗对于人的基本需求的阐释,一边思考自己的欲望还是很难放下,对于未来各种可能性的探索,对于自己工作生涯的渴望,对于各种生活方式的体验,所以不止一次的问出“向我这样的人,是不是在梭罗的书中都是’愚蠢的人’?”
逐渐地,我就释怀了,书中说:
“我不愿意任何人由于任何原因,而采用我的生活方式;因为,也许他还没有学会我的这一种,说不定我已经找到了另一种方式,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
我想阅读这本书,不是一定要呆板的模仿这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而是通过阅读不断地进行一种思考,对于物质的客观认识,对于时间和生命质量的认识,对于自己生活态度的认识,反思金钱和时间是不是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反思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情的投入,反思对自己生命的关照。无论我们在怎样的人生进程中,做着怎样的事情,清醒的活着都弥足珍贵!
梭罗以"补充诗篇"《斥贫困》作为经济篇的收尾,并不偏颇的表达了对"贫困"和精神追求的态度。所谓的贫困更有甚是精神的贫困,而不是困于物质欲望的误解中。作者不断地呐喊,他的呐喊不过是想叫醒一些熟睡的邻人对于生命本质的重视。(《斥贫困》诗篇的分享见文末)
在第三章“阅读”的话题中,梭罗建议我们阅读古典作品,忠告我们读得好书,在他看来“阅读是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于阅读才对”。梭罗在自己的书写中多次引用到我国孔子《论语》中的语句来印证他的观点,可见他的阅读量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经典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阅读使我们得以与人类诸多有趣的灵魂相遇,我们随时都能叩响一位大家的门,从中汲取智慧和丰盈。我们也不止一次的在跨域时间和空间的阅读中,遇到相同的情绪和感受,许多次禁不住感叹,原来我的好奇、彷徨、选择、痛苦和喜欢,全部都存在过,却也都过去,那些于个人膨胀的挤压的情绪,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轻描淡写,于是就逐渐的释怀。
阅读第四章“声”。
我们每天能真实感到和体验到的,比如光线从百叶窗的缝隙流过来,比如每次上下班路上抬头见的蓝天白云或令人心动的夕阳,比如我们所能听到的风声、鸟鸣声、花开的声音,比如爱人的呢喃声,这些都是历史、哲学和精选的诗歌无法比拟的,所以除了阅读之外,更加丰富和标准的美的作品在我们充满敏锐和眼睛、耳朵和心中,在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现实生活中。
梭罗说“在一个夏天的早晨,照常洗过澡后,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到正午,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那是鸟雀在四周唱歌...我在这样的季节成长,好像玉米生长在夜间一样...这样做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还超产了许多。”
我们何时,任何事情也不做就这么静静的坐着滋养过生命。印象中,回老家忙完了一切的招待,在某个黎明的阳台上有过!初春的阳光和煦的爬上脊背,放下一年工作生活的忙碌和疲惫,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在家人身边,有时候脑海中一闪而过一年的得失和新一年的希冀,有时候晒得晕乎乎的什么都不想。
这样的时刻,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变得稀少。
或许我们也需要多守护一些寂寞和宁静的声音。在某一段偷出的时间里,丢开手机的各种信息,丢开书本,只是安静坐在湖边或者仅仅是家里的鱼缸边,听水的声音,听大雁飞过翅膀的声音,听远处传来的鸣笛声和山上敲钟的声音,听不远处家人轻轻的对话声。顺便听一下,生命在此时生长的声音!
附“补充诗篇”《斥贫困》,来自英国诗人 Thomas Carew 的作品,下面附逐句翻译并解释。
Thou dost presume too much, poor needy wretch,
To claim a station in the firmament,”
“你妄自尊大了,贫困潦倒的可怜虫,
竟敢妄图在天穹中占有一席之地。”
诗人讽刺“贫穷”自以为高贵,企图在道德或宇宙秩序中占据崇高的位置。
“Because thy humble cottage, or thy tub,
Nurses some lazy or pedantic virtue”
“只因你那卑微的小屋,或是粗陋的木桶,
庇护着某种懒散或迂腐的美德。”
这里影射贫者自居清高,好像在简陋环境里孕育了所谓的“美德”(比如简朴或节制),但其实只是懒惰或迂腐。
“In the cheap sunshine or by shady springs,
With roots and pot-herbs; where thy right hand,”
“在廉价的阳光下,或在阴凉的泉边,
靠着野草与锅里煮的草本菜;在那里,你的右手——”
暗示贫穷生活不过是靠野菜、清泉度日,看似自然简朴,其实并不高贵。
“Tearing those humane passions from the mind,
Upon whose stocks fair blooming virtues flourish,”
“却从心灵中撕去了人性的激情,
正是这些激情,才是美丽德性的根基。”
诗人批评这种贫困式的“美德”压抑人真正的人性情感,而没有情感,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Degradeth nature, and benumbeth sense,
And, Gorgon-like, turns active men to stone.”
“这样贬低了自然,麻木了感官,
就像蛇发女妖戈耳工一般,把活跃的人化为石头。”
贫困式的禁欲让人丧失活力、失去感受力,甚至僵化成没有生命的“石头”。
“We not require the dull society
Of your necessitated temperance,”**
“我们并不需要你那必然带来的乏味节制的陪伴,”
贫穷带来的“节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不值得称颂。
“Or that unnatural stupidity
That knows nor joy nor sorrow; nor your forc’d”
“也不需要那种不自然的麻木,
既不懂喜悦,也不知悲伤;也不要你那强迫性的——”
这种麻木和冷漠,使人丧失真正的情感体验。
“Falsely exalted passive fortitude
Above the active.”
“被虚假地拔高为高贵的被动坚忍,
却凌驾在真正积极的行动之上。”
诗人认为“被动忍耐”不是真正的美德,反而掩盖了积极进取的价值。
“This low abject brood,
That fix their seats in mediocrity,
Become your servile minds;”**
“这一卑贱的群体,
把位置固定在平庸之中,
便成了你们卑屈的心灵。”
贫困与自我安慰的清高,只会让人停留在卑微与平庸。
“but we advance
Such virtues only as admit excess,
Brave, bounteous acts, regal magnificence,”
“但我们所推崇的,
是那些能够容纳豪放的美德:
勇敢、慷慨的行为,帝王般的华美气度。”
真正的美德应当是充满生命力的,积极而丰盛的。
“All-seeing prudence, magnanimity
That knows no bound, and that heroic virtue”
“洞察一切的审慎,
无边无际的宽宏,
以及那种真正的英雄之德。”
继续强调积极、伟大的品格。
“For which antiquity hath left no name,
But patterns only, such as Hercules,
Achilles, Theseus.”
“古代都未曾为它命名,
只留下了榜样:赫拉克勒斯、
阿喀琉斯、忒修斯。”
这些古代英雄就是这种“积极美德”的象征。
“Back to thy loath’d cell;
And when thou seest the new enlightened sphere,
Study to know but what those worthies were.”
“回到你那令人厌恶的陋室去吧;
当你看到那新启蒙的天地时,
只需学习这些伟人的样子。”
最后命令“贫困式美德”退回去,不要妄自尊大,要去学习真正的英雄榜样。
这首诗的主旨是:
1、批判“贫困”假装成高尚美德,贬低人性激情与积极行动;
2、强调真正的美德在于:勇敢、慷慨、宽宏、行动,而非被迫的节制和麻木;
3、借古代英雄的形象,呼吁人们追求积极而伟大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