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我心里是割裂的,自我的体验是它不好看,外界的评价是它应奉在神坛。
如今,我不打算再读什么排行榜,名家推荐了,我想把之前看过的书再看一看,看看曾经喜欢的,是否还能读的下去,曾经无感的,是否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角。
于是,也在疑惑了几十年时候,我又重新翻开了这《罪与罚》。果然是生活改变了人!这一次,我甚至是点灯熬夜的读完了它。
第一重震惊,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力透纸背的精准刻画。
开篇的酒鬼(九品文官玛尔美拉朵夫,其实我更想叫他罗佳已故的老丈人),自称是个“天生的畜生”,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但就是要天天喝烂酒。没工作了要喝;日子过不下去了要喝;女儿被迫去做妓女了要喝;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日子眼看有一丝丝好苗头了,不行,把所有交给老婆的钱再偷出来,拿去喝。
他清楚的知道,把老婆的袜子(不是鞋)拿去换酒喝是无耻的行为,但他就是要喝酒。因为对他来说,“一贫如洗是罪过”,他“落到一贫如洗的地步,首先就准备侮辱自己”,所以到酒馆里去。他“之所以喝酒,就是为了在酒里寻找怜悯和感情”,喝酒是因为他“有心要加倍地痛苦!”
他爱他的家人吗?我想对他来说是的,但他除了喝酒也做不了什么,确实是做不了。他敢于直面自己是个“畜生”,却没办法走出酗酒的泥潭。甚至酗酒带来的痛苦,是他对自己“一贫如洗”罪过的惩罚,鬼打墙一样的罪与罚。
浪子和色鬼(地主斯维德利盖洛夫),一个自称“靠赌博骗钱的人”,“满脑子淫荡生活”的人。他站在理想主义者的反面,一心臣服于自身的天性欲望,将欲望形容为血液里的扑不灭的炭火(“它就像是血液里原有的一小块永远燃烧着的煤炭,老是烧不完,很久很久,或许多年之后也不能轻易扑灭它”)。他放纵欲望,靠着“奉承”诓骗各类女性,无论是年龄比他大的,还是家里的侍女,还是刚成年的小娃娃,甚至打算娶十六岁的女孩为妻。
但他清晰的知道,“凡是超过限度的事,都要算是病”;也清晰的知道,“人总得有事可干才成”,他“却什么专长也没有”。在他纵欲过头,又毫无生活的抓手之后,居然饮弹自尽。我说“居然”,是因为这结果让我吃惊,却也是必然。他看穿了所有自己的卑劣之后,并未得到他异想天开的,杜尼雅(罗佳的妹妹)的救赎,当然也是他不配。
所以我也同意一位书友说的,他在害死了自己的富婆太太后,不断看到她的鬼魂,以至于“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潇洒下去,血液里的碳终究是熄灭了。
死爱面子(卡捷莉娜·伊凡诺芙娜,九品文官的太太,罗佳已故的丈母娘),行事作风一定要追求“体面”,首先要时时强调自己的贵族血统,时时回忆年幼时跳披巾舞的盛况,宣布自己有差点儿当了省长的父亲。而我们一路读下来,就知道假假真真,在她那里全是真的了。
在她丈夫(酒鬼九品文官)被马车撞死后,罗佳把自己所有的钱,25个卢布,送给了她。不知道她有没有考虑过一贫如洗的家庭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要养活,有没有想过整个家庭全靠做妓女的大女儿(继女)撑着。总之,要拿出十卢布来办丧宴。她认为自己有责任“体面地”追悼亡者,好让全体房客,特别是女房东(阿玛丽雅·伊凡诺芙娜)知道亡者“不但丝毫也不比他们差,也许还比他们高明得多”,他们任何人也没有权利“看不起”亡者(原文)。
陀翁将它称为“一种特殊的穷人的自尊心”:许多穷人履行我们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得遵守的某些社会习俗的时候,才竭尽全力,不惜花费平日积攒的一点点钱,无非是为了显得“不比别人差”,免得别人“挑他们礼节上的不是”。“有时候,这样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会在最穷苦和受尽折磨的人们身上爆发,往往在他们心里化为一种冲动不已而且无法遏止的渴求。”
当然了,丧礼上能来的人,也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的穷苦人,谁又看的懂她的高贵呢,谁又在意她的好贵呢。于是,在大女儿被卢仁诬陷偷盗后,她就彻底的疯狂了,打扮着孩子们去街上卖唱,骂骂咧咧,摔摔打打。
或许,九品文官活着的时候,吵闹和虚荣是生活的主题,九品文官死了,没有了“罚”,面对一贫如洗的“罪”,又是怎样令人战栗的未知等待着她。于是她疯了,她死了。
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力透纸背的人物描写,但我只草草复述这三个人,这三个死了的所谓的“坏人”,怒气不争哀其不幸的“坏人”,死亡,也许是陀翁给他们的善良吧。对于无能无力又毫无希望的活着(不是对外界,而是自身)而言,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第二重震惊是陀翁的行文方式。
《罪与罚》中,读者是上帝视角,陀翁的用笔,好比电影摄像机的镜头调度,多次自然的切换。不止在主人公罗佳的视角,他还会让你看到其他角色的内心最深处的戏码。甚至在你非常投入的时候,他亲自将镜头缓缓拉开,让你清楚的知道,你在自己的世界里。
比如,在罗佳向拉祖米欣(罗佳的好友)暗示自己犯下的罪行后,陀翁写到:
“现在我不想再描写普尔赫莉雅·亚历山大罗芙娜那儿发生的事了,也就是拉祖米欣怎样回到她们身边,怎样安慰她们,怎样发誓说应该让罗佳在病中休息一下,发誓说罗佳一定会来,天天都会来,他心绪不好,很不好,不应该再刺激他,至于他,拉祖米欣,自会照应他,给他请个好医师,最好的医师,或者索性安排一次会诊……一句话,从这天傍晚起,拉祖米欣就成了她们的儿子和哥哥。”
比如,在罗佳去找索尼雅(酒鬼九品文官的大女儿),向她坦白自己是杀人犯的时刻,陀翁写到:
“蜡烛头在扭曲的烛台上早就在渐渐烧完,烛光昏暗地照着简陋的房间里那杀人的凶手和那卖淫的女人,如今他俩古怪地凑在一起,读那本不朽的书。大约五分钟过去了,或者还不止五分钟。”
于是我们从主人公身上,从那些其他的角色上脱离开来,脱离开怕被揭穿的恐惧,脱离开被好友无视的委屈,脱离开走投无路的慌张,我们回到了自己的世界,我们回到了上帝的视角,我们是看客。在这里,在我们到世界里,我们称他们为“杀人的凶手”,“一腔热情的傻子”,“卖淫的女人”。
冷不丁的,就如同一把斧子兜头打下来,让你想起自己的种种,种种罪,还有种种罚。
第三重震惊是陀翁对人内心的无止境拷问。
我想,这也是本书被奉上神坛的原因。
什么是罪?天主教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滥用酒精。似乎都是从俗世的角度出发,我们是人,群居的人,依赖于人际关系的人,犯下上述的罪恶,便是种下恶因,迟早结出恶果,害人又害己。
我们看似忌惮罪孽,实则也是避免自我受损。那有没有一种人,他超脱了这个因果,他犯下了罪,他杀生又贪婪,却被封为英雄呢。好像是有的,这也是罗佳去杀人的原因,因为他认为拿破仑就是这样的人,他杀人又放火,但他夺取了权力,他开创了事业。罗佳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于是他杀了他自己认为的恶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或许水泊梁山的好汉也是这样的人,杀富济贫,替天行道。
但真的可以替天行道吗?真的可以去杀死一个恶人,以开创自己的事业吗?他们真的是“恶人”吗?又有多“恶”呢?恶过杀人犯,恶过卖淫女,恶过无耻酒鬼,恶过老色批吗?
反正我是同情罗佳,但不同意罗佳的。我清楚的知道我是罗佳理论描述中的第二种人。罗佳也是,他想七想八的时候,他就是第二种人了,只不过他妄想自己是他假象的第一种人。当然,或许还有人认为自己是第一种人,建议他熟读背诵《罪与罚》。
陀翁写到:“一个有良心的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一定会痛苦。对他来说,这也就是苦刑之外的惩罚。”作为看客,我们也清清楚楚的看到了罗佳的煎熬与惩罚。当然,苦刑也是跑不了的,不过陀翁笔下留情了。我揣测他是拒绝回忆细节。
原因是什么,出路又是什么?
看《罪与罚》的开始,我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一心想找到,他们如此的原因,结果没有找到。看到中间,我又一心挂念,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我的出路又在哪里?还好,罗佳有索尼雅,耶稣一样的索尼雅。罗佳最终靠着爱情活了下来,我即为他高兴,甚至还有些不易察觉的嫉妒。
人们总是被强者激励,却又被弱者救赎,我认为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道德的灌溉,精神很快就会萎靡,而强而有力的精神,才是好好活下去,才是开创事业的力量。
或许有人说道德易变,那记得追寻你的内心,真善美不在别处。
最后再说回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我最喜欢的是拉祖米欣,还有杜尼雅。最喜欢的章节是杜尼雅把卢仁踹了那一章,相当的爽快。他们是陀翁的善良和浪漫吧。所以我没有丝毫剧透,你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