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斯通纳》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9-30 09:06:46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斯通纳》读后感


戴夫·马斯特思曾对斯通纳说:“你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我们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但没有自己的桑乔,在蓝天下欢跳。你足够聪明——只是比我们共同的朋友聪明一点。但是你有这个瑕疵,那个顽疾。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里的象虫,豆荚里的蠕虫,玉米里的穿孔虫。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P88-89)

摘录这段话,是觉得戴夫就像位先知,这段话很好地预示了斯通纳的一生。这里的关键词是:梦想家,一个更疯狂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

斯通纳一开始只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整天与土地打交道,与各种农活打交道,沉默寡言,无思无欲,就像一块石头(他的名字也有这种寓意吧),直到他19岁那年有机会进入密苏里大学农学院学习,他对这桩事情也没表现出太大的主动性,不过是父母觉得进入农学院学习有助于农场的工作,于是他就去了。事情的发生是在一门英国文学概论课上,阿切尔·斯隆教授在讲授一首莎士比亚的诗歌的时候,斯通纳突然被点醒了,就像王子的吻唤醒了白雪公主,之后就中断了农学院的课程,选修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斯通纳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想再回农场了,但他继续需要斯隆教授的点化,斯隆教授告诉他:“你想当个老师。”(P57)斯通纳问斯隆是怎么看出来的,斯隆说:“是因为爱,斯通纳先生,你置身于爱中。事情就这么简单。”(P58)一语惊醒梦中人!“爱”是这里的关键词,斯通纳于是在密苏里大学当了一辈子的文学老师。

但是,戴夫为什么说斯通纳是个梦想家?梦想家又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梦想家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即戴夫所说的一个更疯狂的世界,这个世界坚不可摧,就如石头一般,与现实的世界保持距离或者说格格不入。斯通纳会竭尽全力或者不考虑得失地去捍卫这个世界。在斯通纳的心中,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学问和爱情。学问的场所就在大学,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斯通纳为什么不顾系主任劳曼克思的威胁,也要阻止沃尔克拿学位,他毫不讳言:“我这是阻拦他拿这个学位,我这是阻拦他在某个学院或者大学教书。说穿了我就是想这样做。对他来说,要是当上教师,那将是一场——灾难。”(P491)他要维护学问的神圣性,维护他心目中的大学的纯洁性。(戴夫曾说:“这所大学就是为我们而存在的,为这个世界的弃儿而存在”P91,此处之世界,即现实世界,为这个现实世界所抛弃的人,即是梦想家;戴夫又说过,对那些贫困者、瘸子们来说,大学就像一座避难所,一个远离世界的庇护所,但他不是指沃尔克。戴夫会认为沃尔克就是——就是外面那个世界。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得像这个世界了,就像不真实的,就像……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他阻止在外。P505,在斯通纳眼里,这个世界,即现实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所以他是个梦想家。)哪怕他为此付出了之后的人生一直都活在劳曼克思的阴影之下,他也没有后悔过。费奇说他顽固不化(像石头一样),他也并不否认。书房亦是他为自己营造这样一个世界的场所,“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定义的是他自己。”(P301)可惜书房最后被他的妻子伊迪丝所占用,于是他只好移居办公室,有一段时间是到凯瑟琳的住处。

讲到爱情,斯通纳对伊迪丝是一见钟情,诚如他自己讲的,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P587)换言之,爱情也如学问一样,能让他进入那个梦想的世界。遗憾的是,斯通纳遇到的是一个病态的妻子(伊迪丝的病态也很值得分析);以至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P587)他对伊迪丝的态度亦是如此,换个别人,我肯定会在心里嘀咕,这样的人,不仅祸害你,还祸害女儿,赶紧离开她才是正道,但是对于斯通纳,我觉得他对伊迪丝的疏离、忍让、逃避、甚至怜悯,都是顺理成章的。幸运的是,他在中年的时候遇到了一份爱情,于是,他有了对爱情的新的体验:“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P587-588)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爱情为什么也是斯通纳这个梦想家所建立的一个疯狂的世界?一个与现实世界疏离的世界?文中多处描写到,当斯通纳与凯瑟琳互相爱上以后,两个人就创造出了一个另外的世界,“不久,外面那个人来熙往,语声哗然的世界,不断变化和持续运动的世界,在他们看来都是假的虚幻的。他们的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被截然分开,在他们看来这好像天经地义,就应该生活在这种分裂里。”(P633-634)这就是阿伦特所讲过的爱的无世界性(worldlessness),阿伦特说,这种爱情关系,“始终只是大大地强化和丰富了整个主观情感和私人感觉的范围,并且这种强化始终要以牺牲对世界和人的实在性的确信为代价。”(《人的境况》,P33)阿伦特这里指的“无世界性”就是斯通纳和凯瑟琳通过爱情所创造出来的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世界,对他们而言,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所以现实世界反而是假的和虚幻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斯通纳是一个梦想家。他通过学问和爱情,为自己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有别于、疏离于现实世界的世界。

斯通纳与凯瑟琳的爱情,是理想状态的爱情,经过最初的互相探索,两人达到十分默契的相处模式,他们可以ML,可以Reading,可以不说话,可以讨论,是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达到统一的一种关系(斯通纳在此之前会觉得这两种生活是对立的)。以至于他们最后的分手,就如斯通纳所言:“因为从长远看,不是因为伊迪丝,甚至不是因为格蕾斯,或者注定要失去格蕾斯,让我继续留在这里。不是因为对你或者我来说,这是个丑闻或者伤害,不是因为这是我们非要克服的磨难,甚至不是因为我们可能要面对爱的痛失,只是因为害怕我们自我的毁灭,以及我们现在所做一切的毁灭。”(P658)并不是前面所述的各种一地鸡毛的理由,还是为了保持自我,保持那个曾经创造过的美好世界。凯瑟琳对此深以为然,两个人至始至终都非常了解彼此的想法,那种默契,是爱情的至高境界。凯瑟琳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开了,但是她仍然深爱着斯通纳,她未婚,她的著作的首页写着这样一句献词:“献给威·斯。”看到这里泪崩,斯通纳亦眼睛模糊,仿佛凯瑟琳又在眼前,仿佛刚刚触摸过她。“他的失落感,内心藏了很久的失落感,喷涌而出,彻底将他吞没,他任由这股洪流裹挟着,意志已失去控制。他不想搭救自己。”(P767-768)斯通纳当然也是深爱着凯瑟琳,所以自从他们分手,他的听力开始部分受损,这种生理上的疾病亦是一种隐喻,暗示着爱情世界的幻灭,使得他对现实世界的窗口又关闭了一点,如今他剩下的就只有学问了,也确实,斯通纳后来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献给学问了。

斯通纳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与现实世界疏离的梦想世界?答案大概在于保持自我。斯隆教授意识到了把一个人的自我完全托付给这些毫无理性和黑暗的力量纯属徒劳和浪费,这些力量推动着这个世界走向不知的终点。这些毫无理性和黑暗的力量就是现实世界,所以斯隆教授最后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斯通纳知道这一点,但他与斯隆教授不同的是,“斯通纳缩回一点小小的距离来怜悯,来爱,所以,他没有被自己所观察到的那股洪流击着。像在其他危机和绝望时刻一样,他再次把目光投向深植在大学这个机构里的审慎的信仰。他心想那虽然没有多少,但知道这是自己拥有的全部了。”(P674-675)爱情的世界没法保留(而且爱情涉及的是两个人的事情,很有可能,甚至说大部分人这辈子都不会遭遇爱情,从这个角度讲,斯通纳是幸运的,就像凯瑟琳在度假村回来之前讲的:“比尔,如果我们不曾拥有过别的任何东西,至少还有这一星期。”这一星期足以滋养一辈子,所以凯瑟琳未婚,这并不是因为殉情,而是因为她与斯通纳的那段爱情已经是最美好的了,余生有此滋养就足矣!何况她也跟斯通纳一样,还有学问可做),他还有学问的世界,这也许就是他的信仰。

回到开头处戴夫的话,戴夫认为斯通纳是个梦想家,一个创造疯狂世界而与世隔绝的疯子,这一说法很到位,但是他认为斯通纳要寻找的某种值得寻找的东西,某种值得期待的东西(即斯通纳要创造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而且他会因此而失败,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因为失败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身之地。这一点我并不认同,也许从后果的角度来看,斯通纳的人生可以说是有点失败的,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婚姻失败,女儿不幸福,领导刁难,自己也没有写出多么重要的著作,诸如此类,但是,人生并不是以成败来论的,或者说,人生并不是用自己的创作物来评价的,每个人犹如一块活着的石碑,一生的所作所为就是在碑上刻字,刻下的就是自我,人的尊严也来自于这种自我雕刻过程,而不在于人的成就。斯通纳有很多的弱点,但他认认真真的在创造世界,认认真真地在追求自我,这样的人,值得尊重。每一个微小如斯通纳的平凡人,只要认认真真地追求自我,都值得尊重。

这部小说,讨论的主题还有很多,讨论的空间亦十分广阔,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作者平淡克制,娓娓道来,并没有用什么煽情的语言,却处处打动人心。也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