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躺在书架上很长一段时间的书,终于在一个午后被拿起。
毕淑敏女士作为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让她的笔触既有冷静的观察,又有深切的共情。
女性的文笔,显得更细腻柔和。毕淑敏女士的故事,像涓涓细流一般涌来,没有波涛汹涌,但是却都触及心灵,她的文笔或许如她本人一样,很平静却又很丰富,像在睡前跟你念了一个故事,然后眼泪汪汪的睡下。
最近刚好看了陈鲁豫访谈易立竞的视频,被多次感动,也在易立竞心疼当初那个小易立竞的不易而流泪时跟着流泪,女性的情感很细腻也很温暖。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受很重要,如果你是带着善意的,就算你提出的问题很犀利,很尖锐,别人也不会感到被冒犯,而是尊重,被访谈者是被当作一个人,访谈者是把他当成一个想了解的、好奇的生命个体,所以就算是一些私人的或正处于八卦风暴中的敏感问题,对方也是能接受的,因为访谈者并不是在轻视、八卦它,而是真诚的想知道对方怎么想的,这只是属于被访谈者生命中的某一段经历而已,只是想保证整个人生经历的完整性,而非窥探欲。
谈到如何面对挫折或谷底,易立竞说,她会比平时更加的过好当下每一天,早早的起床,阅读或运动或看纪录片,按计划在某个时刻给人打电话,好好的过好每一天,每一时刻,总会有触底反弹的时刻,不敢死就好好的活。鲁豫说,她最喜欢的一个词语——否极泰来。
谈到孤独、死亡,两位职业女性在被工作、广泛兴趣爱好充斥着,也会偶尔感受到孤独,不过那也就像一阵微风吹过而已;对于未来,当不能工作了,那会怎样,还不知道,但是那是未来的事情。而对于死亡,现在也是不害怕的,可能也是因为还离得比较远。
易立竞爱好户外活动,爱好冒险,那是她汲取能量的方式。而鲁豫喜欢静止的活动,不喜欢运动。对于有趣的定义,鲁豫自己定义了自己的有趣,自己喜欢看书、看剧,那是属于自己的无聊中的有聊,那是自己认为的有趣。
最近总能被女性带来很多的能量。
在这本书中,也有收获很多温暖的力量。就算死亡,也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临终前的关怀,让每一个即将死亡的人也有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
“是的,我们会化成烟,烟会在天上飞。它终究会落地。构成我们生命最基本的那些小粒子,携带着我们的信息,在宇宙中穿行。那是一把打乱的牌,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才会再化成人形。我们会变成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显形或隐形地俯视着世界,在无垠中沿着永恒的轨道盘旋。”
也许,我们从不会消亡,只是我们不再是当下的我们而已。面对死亡,前几年会有些害怕,倒不是为自己害怕,而是担忧父母。但是现在在想到死亡,没有了那种害怕,有种淡然的感觉。也许,也是因为觉着离得很远吧。
文中一位老医生用救自己性命的药救了一条狗,狗活了,他却走了,他的生命在一条狗身上延续。也许你会觉得很荒谬,但是当你知道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你会敬仰他。在一位为医学奉献自己一生的老人心中:生命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贵贱的,医生的职责就是修补生命,延续生命。
在“紫花布幔”故事中,你会看到每个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都在从中“计算”。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在那个年代,从乡下出来后想要留在北京,那么难。想起易立竞采访中提到的,1993年她刚到北京时,那还不是一个“移民城市”,外乡人是要被歧视的。
离开了家乡,家乡就变成了回不去的故乡。有人用自己的婚姻,作为离开家乡的筹码。
但是仅仅为了留在北京,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真的值得吗?残疾的丈夫,有心计的婆婆,为了户口,可能还得小心翼翼的生活,真的值得吗?我不能回答,因为她总有她的难处,那个时代,生活本来就很难。
带着明显的利益交换,走进一段婚姻关系中,总觉得被人拿捏了,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关系。婚姻本来也是利益之间的交换和纠缠,但凡事都有个守恒,如果一方的利益一直大于另一方,总有失衡倒塌的时刻。有人图钱,有人图地位,有人图名利,有人图阶层,有人图漂亮,有人图能生儿育女,有人图陪伴,有人图能跟上大众的步伐……总得图点啥,总得想想自己能交换什么。在婚姻中谈纯粹的爱情,是不是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还是爱情本身也是不纯粹的,对方总是身上有些啥,才会让你喜欢。也许只有爱自己,才是最纯粹、最无目的爱。不,喜欢一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不表示这样的爱不是纯粹的,喜欢一个人却不从其身上一定要获取什么回报,就是纯粹的喜欢。就像文中的万良对艾晚的喜欢,当然是喜欢她的美丽,但确实也放弃了自己的一些机会而选择帮助她,帮助她的时候仅在为她着想,而不是在想她会有什么回报。所以,我们还是要相信,是有纯粹的爱情,纯粹的婚姻。
不管如何,总得要有自由,有可选择的权利和勇气,那至少是没有被拿捏的,被牵绊的。结婚或不结婚,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而非为了某个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希望我们都是自由的,在这个女性越来越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