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绍宋》读后感14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22 08:27:54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绍宋》读后感

——穿越幻梦与现世担当

文:扶危


《绍宋》简单讲了一名大学生穿越成北宋末年尚未渡河的赵构,重振军心,在靖康之耻的废墟上重塑大宋脊梁。看后读者莫不怅惘——这要是是真的多好!

1

类似的书还有很多绯红之月的《赤色黎明》、七月新番的《汉吏》等等。这些穿越叙事如同精心打磨的多棱镜,折射出时代集体潜意识里最深沉的焦虑与渴望。试图回到过去抹去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的羞辱,循着历史长河的河图去改变历史的航道。

太阳与地球之间大概1.5亿公里,太阳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20秒。我们看到的太阳实际上将近10分钟前的太阳。当下同时落入我们眼眸的光,出发于不同的时间,即是——我们现在仰望苍穹星空,能看到不同时间的星辰。可我们总是眺望别处的星辰,却忘记点亮脚下的灯。

历史学者王笛在《茶馆》中写道:“人们总是通过重构过去来理解现在。”这些穿越小说,何尝不是一种对历史的创造性误读?它们满足的,是对改变“不堪历史”的强烈渴望,更是对现实无力的曲折映射。当合上书本、熄灭屏幕,现实的灰度便如潮水般涌入。我们沉醉于改变过去的狂想,却在直面当下时显得怯懦——这种错位,像一根尖锐的刺,扎在时代的精神胎膜上。好像做事总要知道有什么结果才去做,就像一定要知道有答案才会愿意去解题,一定要为了做成这件事后的名利才肯去做。少有人为了那些“不为什么的坚持”,少有满怀赤诚的人。

图片


2

细察这种沉溺于改写过去的倾向,可分化出三种值得警惕的世相。

怨憎之镜前,

照见的是对局部不公的喋喋不休与行动瘫痪。多少人甘当“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将自身困境悉数归咎于环境,仿佛一切不如意皆是体制之弊、时代之伤。他们在键盘前慷慨激昂,却不愿在现实里多搬一张桌椅,多问一句“还有啥我能搭把手?”真正的魄力从来不在解构,而在建构;不是看清了多少黑暗,而是在黑暗中依然摸索前行的坐标。

波荡之镜中,

映出的是信念随际遇起伏的飘摇不定。顺境时慷慨激昂,俨然时代弄潮儿;稍遇挫折,便如遭雷击,迅速滑向幻灭的深渊,甚至全盘否定过去的理想。因爱生恨的背面,往往是信仰的浅薄与精神的“软骨病”——他们渴望穿越者全知全能的金手指,却不愿接受现实斗争必经的曲折与漫长。能有多难?比1840年、1937年的士农工商都要艰难吗?1921年的红船上,他们有金手指或知道未来的答案吗?

冷漠之镜里,

折射出的是疏离与无为的自我合理化。或自诩清高,看透一切,不屑参与;或自叹渺小,无能为力,选择躺平。这种冷漠,如同冰层,封冻了热血,也隔绝了改变的可能。鲁迅先生早已告诫:“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3

破解之道,在于重拾一种清醒、坚定且充满力量的现实主义精神。

首先要树立真正的唯物史观。历史并非任人打扮的洋娃娃,也非几个“先知”凭借超前知识就能随意扭曲的轨迹。它是无数普通人实践活动的合力,是漫长而曲折的螺旋上升。这意味着拒绝纸醉金迷的当下,超越物质享乐的束缚,培养精神趣味,认清并主动承担起自身的历史推动作用。

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所揭示的,历史进程从来都是多种力量相互碰撞、制约、平衡的结果。我们与时代的关系,也应是一种双向的塑造:时代造就我们,我们亦定义时代。我们回不到过去,也不能像穿越者一样知晓明确的未来,我们必需坚决地树立起理想信念,树立历史责任观,要对自己的未来和下一代的未来负责。

更要坚定信仰,淬炼“铜豌豆”的品格。“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这份狂傲,源于内心的绝对自信与坚持。理想信念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总能带来顺境和成功,而在于它在逆境和黑暗中依然能提供不灭的灯盏。不因不公而改其志,不因阴暗而移其情。

4

历史的洪流从未停歇,它不在乎个人的悲欢。但我们不能因此卸责,因为未来正是由无数个“当下”构筑的。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提醒我们改变可以从最微小的圈子开始。反对冷漠,就是要主动入世,做旷野的星火,从微环境入手,点亮一片微光。这份担当,不必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恪守职责、在专业领域内精益求精、在社区邻里间守望相助、在公共事务中理性发声。我们或许无法预知所有未来的细节,但我们能用今天的行动,让未来朝着更光明的方向生长。

“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们与这个时代,也应达成这样一份默契与互信——我看时代多壮阔,料时代见我应如是。我们成不了穿越者,但我们能成为现实的筑路者。我们无法选择历史的前置条件,但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历史合力的积极组成部分。这,或许才是我们对历史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未来最好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