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23 10:03:3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杨绛传》读后感
 

此刻,我的双眼充满泪水,是敬仰,是心疼,是难以言表。距离上次读书有这般复杂的情感还是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和《活着》,一样的是心疼,是反思。不一样的是对杨绛充满了崇拜感,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超越对董卿的爱慕。此时此刻我真的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深刻明白“永不褪色的优雅”我为我贫瘠的语言和文学素养感到“惭愧”。

第一眼看到杨绛的照片我感觉特别像我的祖母,眉目清秀,善意满满。她们都是家世较好的“小姐”,在她们出生的年代来说能认字读书已经很难得了,而杨绛受父母的影响一直走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似乎他自己也颇有所乐。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园相识,相恋,相知。大致是经历过感情,明白一个地方对回忆的重要性,所以我特别理解他们在文革结束后回到清华。回顾他们的一生,只能说平静淡雅,自得所乐,不争不抢,呕心沥血。面对自己的丈夫永远没有半句怨言,反而像是男女性别颠倒了一般保护在钱钟书前面,做饭,洗衣,操持家务,事业扶持。世人都说钱钟书是“巨婴”但我不这么认为,没有所谓单方面的付出,钱钟书也在默默地付出,从她们结婚,季康的早餐就由钟书包了,他从不吝啬在任何家人、外人面前保护夸赞季康,他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也从不吝啬对她爱意的表达,无论是在一起或者文革工作时期分隔两地总少不了这样的话“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如是而已。”

“子欲养而亲不待”杨绛在与钱钟书结婚后生下阿园的第一年国内就爆发了抗日战争苏州沦陷,在逃往上海的途中母亲感染了疾病去世了,大洋彼岸,远在天边,她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虽然相比祖国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在英国是安逸的舒服的,但他们毅然决然回国,为了补偿对父母的亏欠他选择陪在父亲身边,后因父亲想回苏州老家便又分开,直到父亲去世,由于日本人管控火车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阿园是他两的女儿,又名钱瑷。他们只要一个孩子的原因是“不想因为两个孩子有了对比而对另外的孩子稍有欠缺”。阿园出生在英国,后随父母回国从小也是泡在“书罐子”长大的。但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园去世前。钱钟书住院不久,阿园也相继住院,脊椎癌症晚期。杨绛在耋耄之年依然往来奔波于医院与家里,炖鸡汤,做可口的饭菜,无微不至照顾着钱钟书。阿园曾一度瞒着父母,她不想给原本就负担重重的父母亲心上再添伤痛,直至去世前,向杨绛说明了病情,那段文字 “轻描淡写”,但看完之后“悲不自胜”。杨绛刚开始瞒着钱钟书女儿去世的消息,每天都会给他阅读女儿的文章,后来钱钟书去世了。

杨绛说“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钱钟书去世前让她“好好活”她也确实在认真的好好活,不单为自己,为了丈夫也为了女儿。她将钱钟书的手稿总结,替他完成没有完成的心愿。将全部稿费捐献清华。这才是真正的“大无畏”

我的文字太单薄了,我无法表达出我的感情,杨绛的一生跌宕起伏,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但她从来都是“静若处子”默默地做好自己,默默地爱着自己身边的人。我在自己的心里也慢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希望它慢慢长大,慢慢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