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了《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喜欢历史的我忍不住码字的冲动,决定写点读后感。
这本书是商务印书馆2024年3月出版,作者孙立天。问了问度娘,孙立天是成都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博士。
这本书写的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历史;作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可以说是手不释卷。感谢作者和出版社,让我看到了一段以前不知道的历史,收获了一些新的感想和认知。
2
写感想之前,先介绍一下什么是“红票”。
康熙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和大清康熙皇帝建立了极为亲密的联系,传教士甚至介入了内廷生活。后来,罗马教皇针对传教士在大清的传教制定了一些政策,与大清产生了冲突。为和教皇沟通,康熙皇帝先后派了两批传教士当特使去欧洲。可两批传教士一走杳无音信,无奈之下,康熙让人印刷了大量传单,在来往中国的外国商船上广为发送。由于传单是红色,故称“红票”。我从网上找到了图片,就是这样:
红票由满、汉、拉丁三种文字书写,我截取了其中的汉文部分放在下面,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据说内容系康熙帝亲拟,故宫档案中有据说是康熙皇帝亲自修改的原稿,也放在下面。
3
从这份被学者称为《康熙帝寄西洋众人谕》的红票上可以看出,红票最后日期为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九月十七日(应为农历)发出,说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和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两次差西洋人“往西洋去了”,至今没有信来,所以写此启事并加上西洋文字,加盖广东巡抚公文,“书不封缄”,公开交由往来西洋人。从内容上看,这就是妥妥的寻人启事,皇帝的寻人启事。
国内外专家注意到了红票,但不知道背后的故事。作者说,因为这段历史不见于正史,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为什么康熙要派人去欧洲,而且还派了两队人去?这些传教士和康熙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能得到康熙的信任?这些疑问,读完书后都会有一个答案。
说说我的感想罢。以前,我们所读的历史,尤其是涉及国家大事,大都从宏观叙事的角度,高度概括。比如,我们一般受到的教育是1840年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开启了步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屈辱历程。可是对鸦片战争何以发生、战争战败后的反思却远远不够。虽然有专家(真正的专家)深刻严肃的讨论过,但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影响力不大。
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被遗忘的历史。我深有同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过几天就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这两天听的最多的话就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记着的历史可以,那些被遗忘了的历史呢?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下的细节。
在东西方交流上,以前我虽然知道元朝以来西人马可波罗、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相继到过东方帝国,但没有深入了解交流是如何发生、传承的。这本书描绘的康熙年间传教士和康熙皇帝来往的细节,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作者的努力,我以前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得到了更新。比如,康熙和传教士关系密切并不是什么秘闻,以前的研究者大多都认为,传教士能在康熙左右,是因为康熙对西学感兴趣,传教士对他有用处。作者却说,这种说法颠倒了先后关系。兴趣源自接触,康熙对西方学问的兴趣,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古往今来,能长时间接触到皇帝,先决条件都是信任。所以先后顺序应该是,康熙先有了对传教士的信任,才会有和他们的接触,从而他们才有机会教康熙西方的学术和技术。只有康熙学习了这些知识以后,他才能对西学有兴趣,也才能理解传教士那些学问的用处所在。
作者这段话,是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经过认真思考后得到的结论。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描述和论断,绝对会给读者以启发,这里就不再搬砖了。
很认同作者在书《跋》中的最后一句话:史家要做的,也许就是把发生过的故事和细节挖掘出来就好。就是这句话,让我起了码字的念头。
书还是看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