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有感
第一次翻开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为会读到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就像白居易诗里那样,“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可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本书里没有帝王将相的缠绵,只有一个叫王琦瑶的上海女人,在弄堂的烟火气里,走过了一段不算传奇,却处处透着怅惘的人生。
合上书的那一刻,窗外的路灯正照着楼下的老槐树,恍惚间竟觉得,王琦瑶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每一个为生活、为情感辗转的人心里。
《长恨歌》最让人着迷的,是它把上海的魂写活了。不是外滩的高楼大厦,不是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而是那些藏在繁华背后的弄堂、鸽子笼、老虎窗。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有温度的。
清晨,弄堂里飘着煤炉的烟味,邻居阿姨隔着窗户打招呼;
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的缝隙,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影子;
夜晚,路灯亮起来,把家家户户的灯光衬得格外温暖。
就是在这样的上海里,王琦瑶长大了。她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美人,却有着上海女人特有的精致和韧劲,头发总是梳得一丝不苟,衣服哪怕旧了也熨得平整,走路的时候腰板挺得笔直,像一株在弄堂里悄悄生长的白玉兰,不张扬,却自有风情。
可这样的王琦瑶,一生都在“求”,也一生都在“失”。她年轻时想求一份安稳的生活,却阴差阳错成了“上海小姐”第三名。
那顶桂冠看似是荣耀,其实是把她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既不算顶尖的风光,又脱离了原本平凡的生活。
后来她遇到李主任,以为找到了可以依靠的肩膀,住进了幽静的爱丽丝公寓。那段日子里,她把公寓打理得井井有条,等着李主任回来,可等来的,却是他飞机失事的消息。
从那以后,王琦瑶好像就被困在了那段时光里,爱丽丝公寓的阳光再暖,也照不进她心里的空。
再后来,王琦瑶回到弄堂,成了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做护士,养鸽子,和邻居聊天,日子过得像弄堂里的水,平静却也平淡。
她遇到过懂她的康明逊,也有过一段短暂的温暖,可康明逊终究没有勇气给她一个家;
她也遇到过热烈的萨沙,可那份热烈来得快,去得也快,只留下一段模糊的回忆。
最后,她独自生下女儿薇薇,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
可薇薇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嫌弃母亲的老旧,嫌弃弄堂的拥挤,终究还是离开了她。
王琦瑶的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等待,等一个人,等一份安稳,等一份被爱,可到最后,什么都没等到。
很多人读《长恨歌》,会觉得王琦瑶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是上海从繁华到变迁的缩影。
可我总觉得,她的悲剧里,也藏着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困境。
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年轻时总以为未来有无限可能,想抓住最好的爱情,想拥有最好的生活,拼尽全力去追逐,可走着走着才发现,很多东西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
我们会遇到错的人,会做错选择,会在某个深夜里突然觉得孤独,会发现曾经的梦想,早就被生活磨得没了棱角。
就像王琦瑶,她从来没有过坏心眼,只是想好好过日子,可生活却总在她以为要安稳的时候,给她一记重击。
王琦瑶身上最让人心疼的,是她的“不放手”。
她总放不下过去的荣光,放不下对李主任的思念,放不下对康明逊的期待。
哪怕到了晚年,她还是会拿出当年的照片,摩挲着“上海小姐”的奖杯,回忆着爱丽丝公寓的日子。
那些回忆像一根线,把她拴在过去,让她没办法真正走进现在的生活。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总会有人放不下过去的遗憾,放不下曾经的伤害,把自己困在回忆里,不肯往前走。
可生活不会停下来等我们,就像上海的弄堂,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旧的故事,终究会被风吹散。
读到书的最后,王琦瑶因为一盒金条被杀死在弄堂的小屋里,心里突然一阵空落落的。
她的一生,就像弄堂里的一盏灯,亮过,暖过,最后还是灭了。
没有轰轰烈烈的告别,没有惊天动地的结局,只有一份淡淡的怅惘,像上海的梅雨季,潮湿得让人喘不过气。
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吗?没有那么多传奇,更多的是平凡日子里的挣扎和遗憾,是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思念。
合上书,我又想起了书里的一句话:“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上海不会老,可王琦瑶老了,她的故事也落幕了。
但她的故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我们都曾是那个在弄堂里满怀期待的王琦瑶,也都曾在生活里经历过失望和孤独。
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继续往前走,就像上海的弄堂,哪怕经历了风雨,第二天清晨,还是会飘起煤炉的烟味,还是会有邻居打招呼的声音。
《长恨歌》不是一首写给爱情的悲歌,而是一首写给每个人的人生之歌。
它告诉我们,生活里总有遗憾,总有怅惘,但那些平凡的日子,那些小小的温暖,那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其实都值得被记住。
就像王琦瑶,她的一生或许不算圆满,但她爱过,活过,认真过,这就够了。
而我们,也该在自己的人生里,认真地爱,认真地活,哪怕会有遗憾,也不辜负这一场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