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
关于《罗生门》(小说及改编成的电影《罗生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也有不同的解读。
作者(包括导演黑泽井)本人也说出了真实的意图,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深刻地探讨了人性、道德与真相的复杂关系。每个人物出于利己的本能,为了美化自己、减轻罪恶感,在叙述故事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歪曲与编造。
人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罗生门》本身对人性的探讨就属于可探讨人性的一部分。纠结过多在我看来也没有必要。谁会知道作者是出于什么目的创作的呢?如果故事本身就不够真实,这样的事实际上就不会发生,我们过多的追问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只把人为什么说谎进行深度解析。
人们究竟是不愿意诚实的面对自己,不愿意说出真相,还是根本就不能诚实的面对自己,不能说出真相?
关于谎言的本质,从来不是单一的 “愿意与否” 或 “能够与否” 可以概括的。
人性中自我认知的矛盾、社会互动的复杂,以及现实生存的博弈。我们可以从 “自欺” 与 “欺人” 的双重维度切入,拆解谎言背后的深层逻辑 —— 那些 “不愿意” 的主动选择,那些 “不能” 的被动困局,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人对 “生存安全感” 与 “存在意义感” 的本能渴求。
一、“不愿意诚实”:主动选择的生存策略
《罗生门》中所有的人都在说谎。僧人究竟是不是说谎?作者没有交代,读者看不出来。因为僧人本身就脱离了故事之外。
“不愿意诚实面对自己、说出真相”,本质是权衡利弊后的主动筛选。
这种选择的底层逻辑,是人类作为 “理性经济人” 与 “社会人” 的双重计算:既计算行为的风险收益,也计算社会关系的存续成本。
1、对他人的谎言:用虚构的 “自我” 换取社会资源
当诚实可能导致直接损失时,说谎就成了低成本的保护壳。
比如职场中隐瞒失误以避免解雇,社交中夸大成就以获得认可,本质是用 “虚构的形象” 交换安全感(不被排斥)、资源(机会、尊重)。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 “拟剧理论”:社会互动就像舞台表演,每个人都在 “前台” 呈现精心设计的 “角色”,而谎言就是维持角色一致性的 “台词”。当真实的 “后台自我”(比如能力不足、自私、懦弱)可能破坏角色时,人们会主动选择隐瞒 —— 这不是不能诚实,而是 “不愿意” 让真实的自己承担被否定的风险。
2、对自己的谎言:用自欺逃避价值冲突
人对 “自我认同” 有强烈的稳定性需求: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 “好人”“有能力的人”“被爱的人”。当真实行为与这个自我认知冲突时,“不愿意诚实面对” 就成了避免认知失调的捷径。比如一个人明知自己拖延是因为懒惰,却归咎于 “任务太难”;明知伤害他人是因为自私,却辩解为 “对方太敏感”。这种 “合理化” 的自欺,是主动选择的心理舒适区 —— 承认真实意味着推翻既有的自我价值体系,而多数人没勇气承受这种崩塌。
《罗生门》中武士、强盗、村妇、樵夫都存在因为真实要承担法律和道德风险而说谎,也存在因为“自我认同”而说谎。
强盗的谎言是他杀死了一个武林高手,他跟武士的打斗,其实很狼狈,像小孩子打架一样,但是他却说打了多少回合,终于碰上这么一个高手,最后把他杀死了。
村妇的谎言是杀死武士。自己是忠贞不渝的,被糟蹋后寻死未果,她宁愿承认自己杀死了武士,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丈夫的背叛。
武士的谎言是自杀。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为了一把宝剑才跟强盗走的,不愿意承认他跟强盗打的很狼狈,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是因为打输了死掉的,他宁愿承认自己是自杀的。
樵夫的谎言是杀死武士的是一把长剑,目的是那把镶满宝石的匕首被他拿走。
二、“不能诚实”:被潜意识与现实困局绑架的被动状态
“不能诚实面对自己、说出真相”,更接近心理机制或现实结构的被动限制。这种 “不能” 并非主观不愿,而是人在潜意识防御、认知局限或环境压力下的 “身不由己”。
1、潜意识的防御:创伤与分裂的自我
心理学中的 “解离” 或 “压抑” 机制,会让人自动屏蔽痛苦的真相。比如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可能会 “遗忘” 关键细节 —— 不是不愿意记起,而是潜意识为了避免精神崩溃,主动切断了对真相的感知。这种 “不能” 是心理系统的 “应急保护”,就像电脑死机前的自动关机。
更隐蔽的是 “自我认知的分裂”: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 “理想自我”(比如 “善良”)与 “真实自我”(比如 “有攻击性”),但两者无法整合。此时,对自己的谎言(“我从不生气”)就成了维持自我统一性的必要条件 —— 不是不愿意承认,而是认知系统无法容纳 “矛盾的自己”,就像拼图缺了一块,只能用假碎片填补。
2、现实结构的绑架:诚实的 “生存代价”
有些谎言的 “不能说”,源于现实规则的隐性压迫。比如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上下级、医患、亲密关系),说出真相可能意味着直接伤害:员工指出老板决策错误可能失业,子女坦白对父母的不满可能被贴上 “不孝” 标签,病人承认 “不想治疗” 可能被视为 “不配合”。
这种 “不能” 本质是社会结构对个体的规训:当诚实的收益(比如 “内心安宁”)远小于成本(比如 “生存危机”)时,人会被现实推着 “不得不” 说谎。就像在高压舱里,你无法自由呼吸 —— 不是不想,而是环境不允许。
三、谎言的真相:人性对 “完整存在” 的笨拙渴求
无论是 “不愿意” 还是 “不能”,谎言的终极动力都指向同一个人性本质:人需要通过 “可控的叙事” 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
我们害怕 “真实的自己” 不被接纳,所以用谎言构建 “被需要的形象”(保护名声、提升地位);
我们害怕 “混乱的现实” 无法承受,所以用谎言编织 “有序的幻觉”(比如 “我能掌控一切”);
我们害怕 “关系的断裂”,所以用谎言维持 “表面的和谐”(善意的谎言本质是 “我在乎这段关系,胜过真相”)。
甚至自欺,也是一种 “对自我的温柔欺骗”:承认自己的懦弱、自私、无能,意味着要直面 “我可能不值得被爱” 的恐惧。所以谎言像一层缓冲垫,隔开了 “真实的破碎” 与 “生存的安全感”。
四、现实的真相:诚实是一种 “奢侈的能力”
剥开所有表象,我们会发现:诚实不是本能,而是一种需要勇气与条件的 “高阶能力”。
它需要两个前提:心理层面:有整合矛盾自我的能力(接受 “我既有好也有坏”);现实层面:有承受诚实代价的底气(即使被否定,也能维持生存与尊严)。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更容易诚实 —— 他们的自我认知尚未分裂,且依赖成人的保护,无需为诚实承担生存风险;而成年人的谎言里,藏着的往往是 “我还没准备好,用真实的自己面对世界”。
最终,谎言的真相从来不是 “恶”,而是人性在 “生存” 与 “真实” 之间的挣扎:我们既渴望成为 “真实的自己”,又害怕 “真实的自己” 无法在世界上立足。而那些敢于诚实的人,本质是在说:“我愿意承受破碎的风险,也要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 这或许是对人性最勇敢的注解。
补论:小孩更容易诚实,不是说小孩就不会说谎。实际上小孩的谎言更荒诞,更容易揭穿,所以我们往往忽略小孩们的谎言,有实验表明小孩的谎言并不比大人少,只是有危害性的谎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