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书《苏东坡传》,本书的核心是一位经历了人生至暗时刻的文人,如何在浮沉起落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 本书作者林语堂先生,堪称中国现代文化界的“全能选手”。作为作家、学者、翻译家,同时又是新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他在自序中直言:“写苏东坡,只因想写。” 这份看似随性的表达背后,实则是长达数十年的精神共鸣。据考证,林语堂自青年时期便开始研究苏轼作品,累计批注笔记超20万字,可见其对这位北宋文人倾注的心血之深。
提起苏轼,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等标签。但在林语堂笔下,这些教科书式的称谓被彻底打破。他用近百个生活片段,将苏轼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你能看到他与弟弟苏辙灯下对酌的温情,也能窥见他被贬时与老农笑谈农事的豁达。就像苏轼那句经典的“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这种跨越阶层的包容,让我们看到一个跳出文人窠臼、真正拥抱生活的苏轼。
林语堂的写作手法也别具匠心。不同于传统传记的编年体叙事,他将苏轼的生平大事与日常趣事交替呈现,就像编织毛衣时穿插亮色丝线——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反而成了最动人的“点睛之笔”。更令人惊叹的是,书中70%的趣味故事,都发生在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逆境时期。这种“越是低谷越绽放”的生命张力,正是林语堂着力刻画的精神内核。那么,苏轼究竟如何在人生至暗时刻,活出了令人艳羡的精彩?接下来,我们来慢慢聊!
说到苏轼,那真是古代文坛里的一股清流。他那种豁达乐观的劲儿,在文人堆里,简直是个“独一份”。他出生在四川眉山,家境好得没话说,比当时大多数人强多了。他爸苏洵治学严谨,我妈程氏温柔又慈爱,他爷爷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豪爽得很,特别爱喝酒。他还有个老实稳重又真诚的弟弟苏辙,再加上一帮同龄的小伙伴,还有那个让他念念不忘的表妹。这么多亲人和朋友陪着,苏轼的童年和青少年,那日子过得别提多欢乐了。
很多人夸苏轼文学天赋高,但林语堂把苏轼小时候的聪明劲儿写得活灵活现。想想看,在那些繁星满天的夜晚,苏轼和叔伯、弟妹们围坐在一起,摆上几杯清茶、几盘干果,就能聊一整晚,天南海北地侃大山。小时候的苏轼,性格开朗,特别能侃。林语堂觉得,这段时光就是苏轼养成幽默健谈性格的关键,也让他在后来坎坷的人生里,从来没真正孤单过。
长大后的苏轼,那性格更是爽朗,爱喝酒,跟谁都能聊得来,还特别幽默,偶尔还会开些小玩笑捉弄人。可面对喜欢的人,他又心思细腻,柔情满满。对苏轼来说,家人可不只是血脉相连,他们就像影子一样,一路伴着他成长。说到“故乡”,这个词对苏轼,还有古往今来的无数游子来说,都是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在那个交通特别不方便的年代,出趟远门再回来,得花老多时间和精力,有时候甚至还得冒着生命危险。很多人离开故乡后,就再也没回去过,只能写些“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样的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苏轼二十一岁那年,跟着父亲和弟弟离开眉山,去京城赶考。你猜怎么着?他第一次在文坛出名,居然是因为在试卷上编了句话。他写:“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意思是尧治理天下的时候,皋陶当法官,要判人死刑,在朝堂上坚持了三次,可尧却三次都主张宽恕。当时主考官是文坛大拿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霸主梅尧臣。这俩人看到苏轼的文章,赞不绝口。但文人都好面子,这两位饱读诗书的大诗人,怎么都想不起来这话出自哪儿,又不好意思去问,就等苏轼来拜谢的时候,找机会问他。没想到,年轻的苏轼特别直率,直接承认:“这是我编的。”还补了一句:“你们既然喜欢我的文章,何必在意这一句话的出处呢?”欧阳修当时就乐坏了,预言苏轼以后肯定能凭文章在文坛称霸。就这么一句玩笑似的编造,苏轼一下子就火了。用“出名要趁早”来形容苏轼,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这还只是个开头。林语堂在书里写的后面几件事,才真正显出苏轼的幽默。苏轼中了进士,在京城当官的时候,有一回,去拜访宰相吕大防。吕大防正在睡午觉,苏轼等了好久,等得都不耐烦了,吕大防才出来。苏轼可不想就这么白等,他瞅见客厅瓦缸里有只绿毛龟,一下子就有了主意,指着龟说:“这龟不稀奇,要是有六只眼睛的乌龟,那才叫稀罕呢。”吕大防眼睛瞪得老大,问:“世上真有六眼龟?”话一出口,他就反应过来,肯定又被苏轼捉弄了。苏轼不慌不忙,一本正经地说:“当然有啊,唐中宗的时候,就有大臣进献过六眼龟。大臣还说,六眼龟有三对眼睛,普通龟只有一对。所以啊,相爷您瞧,六眼龟睡午觉,得睡普通龟三倍的时间呢。”吕大防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尴尬地笑了笑,耸耸肩。
还有中书舍人刘贡父,晚年得了怪病,头发眉毛掉光了,鼻梁也塌了。有一天,苏轼和他一起喝酒,互相打趣。苏轼把汉高祖刘邦的诗句改了改,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像这样的例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苏轼开玩笑可不管对方是宰相还是中书舍人,什么身份地位他都不在乎,真像他自己说的:“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但苏轼捉弄人开的玩笑,一点都不低俗,全靠他肚子里的学问和豁达的性格撑着。现在有个词叫“雅痞”,形容苏轼还挺贴切的。
苏轼为父母守丧之后,就再也没回过故乡。京城局势复杂多变,他的命运也跟着起起落落,要么自己请求离开京城,要么被贬到别的地方,离眉山是越来越远了。一般人远离故乡,心里肯定特难过,可苏轼不一样,他越活越乐观,越活越健谈。得意的时候,他志向远大,和朋友一起钻研文学,关心国家大事;失意的时候,他也能从苦日子里找到乐子,心怀天下,初心不改。孔夫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不管走到哪儿,都一直保持着这份率真和幽默。也正因为这样,这本写苏轼的书,三百多页里,到处都透着幽默的味道。
如果要论苏轼的有趣,幽默的性格只是打了个底。真正让人佩服的,是他即便身处逆境,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尤其是他对吃的这份执着。说到吃,苏轼那可是个中高手。他出生在四川,那可是个美食天堂,当地人对吃的热爱,那是深入骨髓的。而苏轼这位大文豪,不仅自己爱吃,还会吃、懂吃,甚至能把吃这件事写得活灵活现,还能创造出新的美食。
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苏轼写了一首诗,第一句就是“自笑平生为口忙”。这句话说透了,人生在世,不就是为了这一口嘛。不管到哪儿,只要有吃的,就有希望。苏轼这个人,对吃既讲究,又能将就。更厉害的是,他能把“将就”变成一门艺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苏菜”。
条件好的时候,苏轼能把吃这件事发挥到极致。像“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这些名菜都是他的发明。他爱吃猪肉、爱喝酒、爱品茶,河豚、荔枝这些美味,更是他的心头好。那些描写美食的诗句,比如“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实并不是他吃饱了撑的才写的,而是他即便在困境中,也能从吃的这件事里找到乐趣。
苏轼在南山脚下住的时候,是真的享受那种田园生活。和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态度不同,苏轼是真正的豁达。他享受这种简单的生活,没有肉吃,就吃点陈年的粮食;偶尔断粮了,邻居送点青菜,他也能立刻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他用清冽的山泉水把蔬菜洗净,挑新鲜的菜叶和洁白的块根,点火倒油,加上米和豆子,搅拌均匀,但又不会频繁搅拌,也不放多余的调味料,就是要保留饭菜最原始的味道。火候大了,水也跟着沸腾起来,米和豆子煮得差不多了,再添柴加火,把洗干净的青菜放进去,一碗醇香的中式蔬菜浓汤就煮好了。面对着青山绿水,身边有家人的陪伴,喝上一碗翠绿如山岱的蔬菜浓汤,这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中餐和西餐是完全不同的。西餐就像“榫卯”结构,一把刀切出一种形状的菜;而中餐更像是“全能”,一把菜刀不仅能切出细腻的文丝豆腐,还能刻出“十八罗汉”。西餐注重精雕细琢,中餐则更像写意。苏轼的人生,也像中餐一样,经过油焖、红烧、煎、炸、烹、烤之后,别有一番滋味。他的人生,就是这么写意,就像那碗蔬菜浓汤一样,苦中作乐,却也津津有味。
苏轼被贬到海南时,境遇就更艰难了。别说陈谷子烂芝麻,就连想吃中原的米、面,都得靠不定时的大货船运送。冬天天气不好,大型货船根本不会来,苏轼就只能和当地居民一样,靠吃山芋充饥。一千年前的海南,确实是个荒蛮之地。苏轼面对大海,可没有我们今天看到大海时的那种浪漫情怀。那蔚蓝无际的海面,只会让他心生焦躁,尤其是在异乡无依无靠的时候。苏轼六十二岁才到海南,在那里生活了三年,身体和精神都不如从前,但他依然靠着自己的幽默和豁达,熬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
当地的百姓虽然不懂苏轼经历的风波,但知道他是从京城来的大人物,对他十分尊敬。苏轼一边啃着大芋头,一边尝试和百姓聊天。百姓们也啃着芋头,诚恳地回答他:“没啥可说的。”苏轼摸着肚子说:“随便说点你们想说的就行。”百姓们又说:“随便……也没啥想说的。”本以为苏轼会沉默,没想到他又说:“那就讲讲你们这儿的鬼故事也行呀。”他在醉酒之后,被春风吹醒,看到百姓们开始播种,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谁能想到,他笔下的词句,描写的是那个缺医少药、气候炎热、毒虫丛生的海南呢?
从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饼,到书中提到的蔬菜浓汤和没什么味道的芋头,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苏轼都能吃出别样的滋味。这才是真正懂得“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的人应有的风采。
除了爱吃,苏轼还和当时很多“修道”的人一样,追求“永生”。不过,他的追求方式在今天看来也很有道理。林语堂先生提到一个很有趣的事:苏轼是个瑜伽爱好者。
书中并没有提及谁是第一个练习瑜伽的人,也没列出当时中国瑜伽界的“大神”们。不过,说到练习瑜伽的代表人物,苏轼绝对算一个。其实,苏轼接触瑜伽,还得感谢他的弟弟苏辙。苏辙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夏天容易消化不良,秋天又咳嗽不止,吃药也毫无起色。长大后,身体依然不算强壮。有一次,苏轼被贬谪,很久没见的弟弟前来送行。苏轼发现弟弟不仅气色好,还满面红光,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练瑜伽的功劳。苏轼本来就对追求“仙丹”和“长生不老”很感兴趣,于是马上向一位道士朋友请教瑜伽。
瑜伽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后来被中国道士吸收进来。道家强调通过自然的沉思,简化生活需求,达到心灵平静,最终追求“永生”。这种把宗教和体育训练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其他宗教很难做到。不过,苏轼对那些复杂的姿势,比如“孔雀姿”“鱼姿”之类的,完全不感兴趣。他练瑜伽,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坐、默想。这不仅符合道家的修行方式,也算是他对“中国式瑜伽”的一点独特贡献吧。
苏轼还给苏辙写信说,打坐、静默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什么也看不见”的状态,在无形中感受到有形的存在。不过,有一点不太完美的是,苏轼受道家影响很深,同时也是一个炼丹的狂热爱好者。林语堂写苏轼炼丹,不仅写了过程,还提到了他那些有趣的丹药配方。比如,药引子里居然有母乳、枣泥,而且服丹药的时候还必须用酒送服。苏轼明知“汞”是一种危险的重金属,但还是小心翼翼、乐此不疲地去尝试提炼。幸好,他没有出现误服氯化汞之类的悲剧,否则那将是整个文坛的巨大损失。想象一下,如果苏轼因为炼丹意外身亡,我们今天可能就看不到那些妙趣横生的东坡肉和幽默风趣的诗词了,那得多遗憾啊!
如果幽默的性格是苏轼有趣人生的基础,爱吃是这种趣味的延伸,那么练习瑜伽和炼丹就是他趣味生活的调味剂了。但真正打动林语堂先生,也打动了许多人的是苏轼身处逆境时,依然“胸怀天下”的人格魅力。在“壮年”这部分里,苏轼是以一种英雄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他不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还能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苏轼其实是个挺孤独的英雄人物。他身上既有道家那种洒脱自如的气质,一举一动都透着自信和豪迈;同时,他又深受佛教影响,曾经自嘲自己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的想法。但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因为他懂得世事,所以心怀慈悲;而正是这份慈悲,让他愿意独自对抗那些不合理的事情。
苏轼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他与世无争的性格。他很少发怒,更不会带着怨气。他看透了世事,总是直抒己见,既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防人之意。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向朝廷上奏各种建议,为百姓谋福利。他觉得不对的地方,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也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当王安石推行新政的时候,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苏轼多次向皇帝和太后上奏,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官职和地位,而是为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然而,他的建议多次被忽视,还被王安石参了一本。于是,他主动请求离开京城,远离权力的中心。他这一生,多次主动离开京城,每次离开后又被召回,而每次召回,都面临着新的风波。他大半生的时间,都在奔波的路上度过。但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会积极解决当地的弊病,消除顽疾,也因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他对政治没有任何欲望,只想尽最大努力为百姓谋取利益。
在黄州任职的时候,苏轼听说岳州、武昌等地有一个特别残忍的风俗:当地人家生孩子,有严格的数量和性别限制,必须是两男一女。如果超了数量,或者性别不对,就会把婴儿用冷水浸死,尤其是女婴。苏轼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写信给武昌的太守朱寿昌,请求禁止这种陋习。他自己也在黄州积极组织救婴活动,亲自负责募捐筹款。尽管他自己经济也很紧张,但他还是捐出了十千钱,并且说:“如果每年能救活一百个孩子,那也是闲居时的一大乐事。”
在徐州任职的第二年,黄河突然决堤,洪水滔滔,直逼徐州城。城里的富人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出逃。苏轼看到后,立刻赶到城门口,挡住去路,对富人们说:“你们不能走。你们一走,城里人心必然慌乱,徐州城难保。我和大家一起坚决守住我们的家园。”作为太守,苏轼指挥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又在城墙内筑起一道土堤,把船都系在城墙外,防止洪水直接冲进城墙。他日夜奔走在城墙上,搭了个草棚住在上面,不回家。半个月后,洪水仍未退去,城内抗洪人力不足。当时徐州驻扎着一支禁军,苏轼亲自走进军营,请求他们帮忙抗洪。禁军首领被苏轼的精神所感动,率领士兵加入抗洪。苏轼亲自挑畚箕,睡在大堤上40多天,直到洪水退去,徐州城转危为安。
苏轼一生的政绩非常多,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杭州,他为官妓争取从良的机会,灭蝗灾,还和太守陈襄一起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筑西湖堤。在密州,他遇到旱灾,祈雨,罢免给田募人充役,上书谏言京东河北用盐专卖的害处,平息强盗。在登州,他上书请求改食官盐为自产盐,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他还写了《登州海市》一诗,让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声名远扬,成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在颍州,他上书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在扬州,他罢免扬州芍药万花会,上书请求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在惠州,他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在儋州,他传授学问给海南学子,他的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林语堂说,苏轼是英雄,古今看来,都名副其实。
说到这儿,关于苏轼“有趣”的生活差不多都跟您分享完了。咱们不妨再回头看看,林语堂为啥那么盛赞苏东坡是个有趣的人呢?首先,苏轼天生就幽默,他满肚子的才华,不仅用来逗别人,还经常自嘲,让人忍俊不禁。其次,苏轼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把一日三餐当作“人生大事”,不管是蔬菜还是芋头,他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吃出人间美味。第三,苏轼还特别注重养生和健身。即便生活充满坎坷,被贬来贬去,他也没忘了练习瑜伽、锻炼身体。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苏轼在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哪怕面对重重困难,他也要竭尽全力去拯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一个立体的苏轼,就在这本《苏东坡传》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本书特别好,建议你找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