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江壮歌》读书笔记
缘起
2025年高考之际,本想着为“雅小安”公众号蹭流量,便想到了写一篇雅安高考的文章《1977年,雅安370人报名高考,故事很多》,翻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发现1977年的雅安高考有这么多故事。
一个80后,如何把1977年高考讲的有血有肉?于是我翻阅参考了很多资料,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组装的......当中才发现,不同的平台,不同的作者(搬运者),各种时间、数据出入很大,如何写出接近事实的内容?我反复质疑我内容里的时间、数据、内容、人物、事件,并跟“官方”验证,才发出去。
也因此,被网友“銅河散人”评论:叙述基本清楚; 并指出失实之处。我也回了个“谢谢斧正”,没想到便赠予我《羌江壮歌》一书,让我受宠若惊。没想到赠书的人就是主编刘嘉,然后经罗恒星老师寄给我,正是我在论证文章准确性时,看到各种资料上的人。
缘分就是这样的,我们年纪悬殊,但回眸的次数够了,便会有一次相逢;这场相逢,或许是见字如面。
收到《羌江壮歌》赠书,我于2025年7月18日收到,7月25日晚上21:30分读完全书。既然是被赠予,也写一篇读后感,作为感谢。
透彻
我每年都有买书读的习惯,一本书是否具有品质,读几页便可知道。开篇就已经足以吸引人,在读到泰格尔的诗作为引子的时候,我便得出了结论:这肯定是一本好书,值得读。恰好今年忙于生计,没读什么书,又刚好“拼凑”了一篇关于1977年的文章,所以,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很大。我硬是在每天晚上挤出时间来仔细读。
我以前上班时,我的老板讲过一句话:做到极致。后来,我浅读了一些易经之类的书,我大概明白,7分饱是最好的,因为极致的结果是衰落。所以,这本书,我觉得不是极致,而是透彻。
透彻在哪里?几十个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把1977年到1980年,发生在国内和雅安师范学校的事情讲清了一次,以及“高师班”毕业生对雅安教育、发展做出的奉献,在各行业的成绩,形成了将近20万字可追溯的内容。
《羌江壮歌》就是把这几年的事情讲的透彻,如果你质疑,那就是你不对,我有书,我有这么多人佐证。
2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里,尘埃都算不上,页末刘嘉老师的“抢救”论,我是非常认可的,高师班作为时代特殊产物,再不写,可能就只能靠猜了。就像我们现在讲青衣羌国一样,谁能讲得透彻?以何为证?
站在我互联网工作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小小的“区块链”,多人确定存在这件事,存在这些人。如果有一天,有扛精说雅师是不存在的,高师班是不存在的,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区块链”,这么多人证明了它的存在。
我眼里,这不止是高师班的回忆录,还是一段历史的客观细节描述。
震撼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1997年,我在悄悄走近你......作为80后,能读到小平爷爷的伟大,是在学校里的《邓小平理论》里,在往事里,在歌里,在网络里,但都没有具体。
我的学校教学楼上,有一句小平爷爷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至今,不仅感受颇深,更震撼的是,小平爷爷的高瞻远瞩,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大家更有深刻体会。而在读完《羌江壮歌》后,对那个时代改革的“力排众议”,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小平爷爷为什么能如此高瞻远瞩,其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曾走出国门,远赴法国、苏联,看到过不一样的世界。曾经的雅安是多么的落后我讲不好,但我知道,我在没走出过天全的时候,理解的世界就是我家方圆几百米,只要离开这个地方,就是另一个世界。
而雅安,曾经还有复旦大学的老师教学,这是我做“雅小安”后才知道的,因为我不曾走出来过,看到的世界自然就是井口那片天。读完全书,也纠正了我错误的认知:我不知道,只是受限于我的认识,并不是代表它不存在。
羞羞
书中多次读到高师班的尴尬,因为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有点四不像的感觉,有老师讲到羞于启齿,有老师充满感恩。我觉得最后罗恒星老师的总结非常到位,已经到了不重于形式、不重于面子的年纪。讲出来的,都不是“羞”,是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就像菜根谭里讲的流于表面的都不是坏事,反而是那些没讲出来的,看不到的才是真正的坏事。
所以,我的理解是,老师们能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的时候,已经不是“羞”,而是自豪、感激雅师和高师班。
书中开始就讲到,当年录取时候对雅安考生是极不公平的。有考生被刷下,理由是“这人不像30岁”,没法拒绝,又以“看起来思想颓废”;还有考生都超过线很多了,却不录取,这现在看来是多么荒诞滑稽。
而如今大家云淡风轻地讲起来,是一种自信,就像一个小孩吐了一泡口水,你不跟它计较的大气跟自信:犯不着。
谁苦
我们的父辈都讲过他们曾经有多苦,那是因为在对比,用今天的环境来对比过往的时代,以此比较出好与歹。但如果我们跳出自己的世界来看,苦吗?都是自己的欲望和价值观与现实不平衡造成的。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苦与痛,与其拿苦楚作为比较,不如将欢乐作为回忆。这也是我读完后的感受之一。快乐、感恩、奋进、成长的描述,远远大于苦楚的追忆;就像书中那些老照片一样,虽然它色调单一,但每个人脸上都没有皱纹;即使没有笑容,也看的出心平气和。再苦,写出来,也透着阳光的五颜六色,非常感人。
为人
表达自己,这是信息时代的一项福利,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有时候跑的太快了,就忘记了基本的礼仪:尊师重道,尊敬长辈。这是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之一,不忘恩师。
人生的路很短也很长,2年的萍水相逢,记住了一生,这是为之动容:老师有德,学生上进,相互尊重。当今社会的资本化,利益为大,对师长好像不是那么在意,能输送长久的利益即为友,能罩住我即为师。而文中,我读到的,是对恩师的铭记,不是为利益的输送。
有一篇,我印象深刻,有位同学为了补课,思来想去找到最佳方案:找同学帮补课。直到后来,她才理解到,当时只想着自己,没想过别人方不方便。全篇更多讲述自己内心的愧疚,一直藏于心中,难以释怀。
我想到了两点,一是心中有此感受的时候,相信已经在生活中化解,并将受到的恩惠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给了别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恩;比如,我从小饿肚子,没人给我吃的,有一个好心人给了我一个馒头,当我想回报此人时,却找不着;而当有人饿肚子时,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我会给这个人一个馒头;换言之,我在将你的恩泽传递,虽然没有直接回报于你。
所以不必抱憾,原谅自己曾经的天真,那正是青春该有的活泼色彩。
二是做人好难,我毕业时,老师给我们讲,做人第一,做事第二,却又给我们讲起,工作上,他有核心技术,所以他可以拒绝跟谁喝酒、拒绝跟谁吃饭。唯独没跟我们讲清楚,既要有知识的气节,也要有做人的温度。
感谢
仅凭一篇复述的内容,受赠老师们一本如此厚重的书,无以回赠,便写下此篇读后感作为感谢,读完此书,让我对1977年有了更多的认知,也是对自我自己的再次剖析,如果不读这书,我也不会想到如此之多。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