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9-25 07:25:09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一玉的兴衰与月的起落

《穆斯林的葬礼》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是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我第一次了解有关回族人民生活的作品。

作者霍达,是一个国家一级的回族女作家。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补天裂》,中篇小说《红尘》、报告文学《万家忧乐》、《国殇》、话剧剧本《红尘》、电视剧《鹊桥仙》、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其生平及成就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美版《世界名人录》。

故事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故事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作品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初看本书时,前几章感觉有点懵,前一章讲玉器第一代人梁亦清的故事,后一章却讲玉器第三代人韩新月的故事,中间的跨度很大,人物关系不清晰。后来看看目录,看着看着就豁然开朗了。


原来《穆斯林的葬礼》是以“月”和“玉”交替命名章节,如“月梦”“玉魔”“月冷”“玉殇”等,小说以双线叙事的结构安排。

“月”线围绕韩新月的爱情与生命悲剧展开,“玉”线围绕玉器家族的传承与兴衰展开,两条线索交织,展现了回族玉器世家的盛衰、历史、宗教文化以及三代人的命运纠葛。

“玉”的主线以梁亦清和韩子奇的故事展开:

玉器家族第一代:“玉匠”梁亦清玉魂陨落

作为雕刻专家的梁亦清,手艺精湛,雕刻栩栩如生,精益求精。他以一把刻刀,将回族工艺与对郑和的敬佩之情都熔于玉中,《郑和航海图》的每一刀都刻着他对“玉匠极致”的信仰。他把全部生命都“揉”进了玉器里,雕刻《郑和航海图》时不眠不休,这种极致专注成就了技艺,却也忽略了身体的“警报”。

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因劳累过度晕倒,身体倒在宝船上,将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摔断。

三年的努力前功尽弃,玉器匠人梁亦清一口鲜血吐在宝船上,和他的玉船倒在一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家人倾其所有,都赔给了蒲绶昌,可惜,痛心!

从无到有,因匠人精神崛起,却因过度劳累而衰落。而这像现实里很多为热爱或责任拼尽全力的人,总觉得“再撑一下就好”,却忘了“长久的坚持”才是完成更多事的前提。

梁亦清这种工匠精神值得学习,但是别忘了,张驰有度,劳逸结合,身体健康,方能长长久久。

玉器家族第二代:“玉王”韩子奇事业的兴衰

韩子奇继承了师傅的手艺,想让它发扬光大。他接过师傅的刻刀,忍辱负重,来到蒲绶昌的汇远斋中做一名普通的工人,拓宽了“玉人”的眼界,学到了“玉人”的经商之道。后来辞去了汇远斋的工作,来到梁亦清的奇珍斋,将奇珍斋的生意搭理得风生水起。

韩子奇不仅是雕刻师,更是玉器世界的探险家。从京城里的作坊主,到远赴英伦的收藏家。奇珍斋在他手中从“小作坊”蜕变成玉器界的“文化地标”,玉的工艺价值与收藏价值在此刻达到顶峰。

后因战争的韩子奇为护玉远走他乡,奇珍斋的实体经营在故土断裂;战后归来,他带回的海外玉器虽价值连城,却难敌家庭内战与时代变迁的双重冲击。玉的光泽,开始在人情纠葛与社会变革中蒙尘。

韩子奇后辈无人能承继那份“以玉为命”的匠心。奇珍斋的玉器还在,可“玉匠世家”的根没了——没有了匠人的坚守与创新。后因社会变革,奇珍斋的所有玉器都被没收,奇珍斋又在时代的洪流里沉寂。

这条“玉”线里,玉是镜子:照见梁亦清的纯粹、坚守与悲壮,照见韩子奇的传承、创新与野心,也照见一个家族在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妥协间的挣扎,最终落得“玉在魂消”的唏嘘。

“月”的主线以韩新月的成长与爱情故事展开

玉器家族的第三代:韩新月的起落

韩新月的成长始终与“月”的意象深度绑定,“月”不仅是场景背景,更是她生命状态、情感变化与命运走向的隐喻。

1. 初遇之“月清”:懵懂觉醒与命运开端

韩新月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初遇楚雁潮并开启学业追求。此时的“新月”如她的名字与心境,皎洁、纯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如同一阵清风,吹入了新月的心,北大是她人生“崛起”的起点。

2.初恋之“月明”:懵懂喜欢与憧憬相见

韩新月初入北大西语系,便因优异的英文能力被楚雁潮留意。作为班主任的楚雁潮不仅主动借给她《简·爱》等英语原著,更在探讨学习方法时毫不掩饰地夸赞她的天赋与悟性。当新月袒露自己热爱文学、渴望成为翻译家的理想时,两人发现彼此对文学事业的追求不谋而合,这份精神共鸣成了情愫萌发的土壤。


在北大的初冬细雪或纷飞寒冬里,楚雁潮的小提琴声穿过风雪,《梁祝》的旋律在未名湖湖面与月色间流转,韩新月沉浸在音乐与情愫交织的氛围中,久久无法回神。在备斋谈论文学、在湖边踏着月色朗诵拜伦诗篇的时光,新月眼底的崇拜与憧憬,仰慕与欣赏,悄然转化为懵懂的喜欢,爱的种子在心底悄悄埋下。

3. 病痛之“月晦”:磨难抗争与韧性显现
当韩新月被确诊心脏病,被迫中断学业与情感时,“月晦”成为她命运的写照。情节中,她在病床上挣扎,却仍坚持学习、与楚雁潮传递书信,“月晦”的残缺对应她身体的病痛与命运的缺憾,但月光未灭则象征她的抗争精神——她未因磨难放弃对生的渴望、对知识的执念,她在病痛中迸发的抗争的勇气与决心。


3.热恋之“月恋”:情感盛放与自我确认

楚雁潮得知韩新月的病情严重后,再也无法隐藏心中的爱恋,在病榻前向韩新月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心。两个彼此心心相印的恋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月恋”象征着他们情感的圆满,也标志着韩新月的成长,她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不再是一个人面对病魔孤军作战,而是学会了爱与被爱,明确了自我价值与情感追求。

4. 落幕之“月落”:生命定格与精神永恒


因楚雁潮是汉人,韩新月是回回,韩新月的“妈妈”无情地将这一对恋人分离。

韩新月得知自己并非梁君璧亲生的,看到亲生母亲的信以后,她原本虚弱的身体更是受到沉重的一击。

最终心怀梦想,努力前行,与病魔抗争的美丽善良的新月,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文章的最后一章《月魂》,把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特别喜欢。文中这样写道:

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鲲鹏展示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楚雁潮听到了这一声深深的叹息。来自九天之上,来自九泉之下,来自天地之间,其实只来自于他的心理。

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的琴声缥缈;

读到这里,更感觉新月的灵魂从未真正离开。她是梁冰玉心中永远的牵挂,是韩子奇晚年无尽的疼爱与思念,是梁君璧复杂情感里永远的愧疚与悔恨,是楚雁潮心里永远的最爱。

新月用她短暂却炽热的生命,在爱她的人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她的灵魂像一缕不散的轻烟,萦绕在亲人与恋人的生命里。


尽管人生充满苦难,但生命本身依然值得珍视和赞美,人们要超越困境,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