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童年》有感:在苦日子里扒拉人性的“小剧场”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9-13 09:29:15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童年》有感:在苦日子里扒拉人性的“小剧场”

文/徐乃林(陕西)

阿廖沙:在烂泥塘里长起来的“小树苗”

阿廖沙这娃,打小就没享过几天顺心事,爹早没了,跟着妈投奔外祖父家,一进门就撞见一家子鸡飞狗跳。

但他没被这点苦磋磨垮,性格里藏着股韧劲,像株踩不死的小草。

别人吵架他偷偷观察,外祖母讲故事他认真听,“好事情”搞研究他凑过去学,就算被外祖父揍、被表哥欺负,也没丢了对生活的盼头。

最后妈也走了,他揣着这点从苦日子里攒下的“精神家底”离开家,硬是在难捱的童年里,为自己拼出了条往光亮处走的路。

外祖父:把“抠门”和“暴躁”焊在身上的老头

外祖父简直是“家庭矛盾制造机”,性格暴躁得像个炮仗,一点就炸,还特别抠门,钱袋子看得比啥都重。

家里人吃饭多夹口菜他要瞪眼睛,跟外祖母吵架能掀房顶,急了连阿廖沙都揍得下手。他总说“钱是命根子”,可越攥着钱,家人越怕他、躲他。

后来家道中落,他更像只炸毛的刺猬,看谁都不顺眼,最后孤零零守着点家底过活,活成了连亲孙子都不敢靠近的“老倔头”,一辈子被钱和脾气捆得死死的。

外祖母:在阴沟里种“温柔”的老太太

外祖母跟外祖父比,简直是“人间小太阳”。

她性格软乎乎的,心却特别宽,就算被外祖父骂、被家里的糟心事缠,也总能笑着应对。

她会给阿廖沙讲神仙故事,把苦日子说得像童话;看见乞丐会偷偷塞块面包,对谁都带着股善意。

家里乱成一锅粥时,她就像定海神针,默默收拾烂摊子,用胳膊护着阿廖沙。

虽然她一辈子没享过福,可她心里的“爱”从来没缺过,就像在阴沟里种了朵花,自己熬着苦,却把甜分给了身边人

母亲: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的“可怜人”

阿廖沙的妈,这辈子就没顺过。丈夫没了,带着孩子寄人篱下,看外祖父脸色过日子,好不容易改嫁,又遇上个不靠谱的。

她性格本来挺温和,可架不住命运一次次磋磨,后来变得沉默寡言,眼里的光都快灭了。

她想护着阿廖沙,却连自己都顾不过来,最后在病痛和绝望里走了,连句像样的告别都没来得及说。

她就像片被风吹乱的叶子,想找个地方落脚,可风一直没停,最后只能飘进泥里,让人看着心疼又无奈。

“好事情”:被当成“怪咖”的清醒人

“好事情”这名字听着挺喜庆,人却怪得很。整天闷在屋里摆弄瓶子罐子,不跟人聊天,也不掺和家里的破事,在亲戚眼里就是个“不合群的怪咖”。

可他对阿廖沙特别好,会跟阿廖沙讲星星、讲虫子,还教他要多动脑、少跟风。其实他心里门儿清,知道这家里的人各有各的小算盘,不想搅进浑水里。

可惜那时候的人不懂他的“清醒”,都排挤他,最后他只能收拾东西走人,像颗不显眼的星星,亮了一下就消失在夜空里。

彼得伯伯:装“老好人”的“混日子选手”

彼得伯伯表面上看着特和善,见人就笑,还会给阿廖沙讲些打仗的瞎话,装得像个“热心老大哥”。

可背地里却偷偷摸摸,要么偷懒耍滑不干活,要么挑拨离间看笑话,连家里的东西都敢偷偷拿出去卖。

他总想着混日子,不想正经干活,以为装装样子就能蒙混过关。最后被外祖父发现他干的破事,直接被赶出门,成了没人待见的“过街老鼠”,真是应了那句“耍小聪明,迟早栽跟头”。

《童年》里这六个人,就像把苦日子里的人性掰开了给人看。阿廖沙的韧、外祖母的暖,是苦里熬出的甜;外祖父的抠、彼得伯伯的装,是人性里的小阴暗;母亲的惨,是命运没睁眼的无奈。

高尔基没把童年写得有多煽情,就如实讲了群普通人的日子,可越普通越戳人——就算日子烂得像锅粥,也有人能扒拉出点甜;就算身边全是糟心事,也有人没丢了心里的光。

这大概就是《童年》能成经典的原因:它没教啥大道理,却让人看完明白,再难的日子,也得朝着亮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