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9-07 10:39:06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秋阳斜照,清空如洗,微风轻拂,漫步庭院林荫步道,忽闻秋风拂竹,传来阵阵声响,甚是动听悦耳。不禁想起近日重读《庄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那段关于“三籁”的对话。

     当时,子綦靠着几案静坐,仰天作了个深呼吸,恍入无我之境。学生子游在一旁问道:“为什么您今日之神情不同于往日呢?”子綦答曰:“你今天问得真好。现在的我已经忘却了从前那个固执己见的小我,你明白吗?你听过人造的音乐,但没听过大地的声响;就算听过大地的声响,也未必听过上天的声韵啊!”

    子游求教其详,子綦便娓娓道来:“大地吐出的气息,叫风。这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地上千万个孔窍都会呼号起来。你难道没听过长风呼啸吗?山林中高低险阻之处,百年大树的孔穴…这些千奇百怪的孔窍一起发出声响,有的如湍流倾泻,有的如飞箭离弦,有的如叱咤呵斥,有的如呼吸吐纳,有的如呼喊叫嚷,有的如嚎哭悲鸣。前面的风呜呜地唱,后面的风呼呼地和。小风则小声应和,大风则大声相映。狂风止息后,所有孔窍也就寂静无声了。”

    子游听后说:“地籁是众孔窍发出的声音,人籁是竹箫吹奏的音乐。那么天籁是什么呢?”子綦答道:“风吹过万千孔窍,发出各不相同的声音。这些声音的差异完全取决于孔窍自身的形态,并没有哪个主宰在刻意指挥它们发声啊!”
    庄子这个故事,寓意是相当深刻。试想:我们的生命经历,不正像风吹过大地上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孔窍吗?同样的世界,同样的生命过程,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世人常常以为这些差异是外在环境造成的,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形貌以及自己的内心取舍。

    就像庄子笔下那个“丽姬悔泣”的故事。当初,丽姬被带到晋国时涕泪沾襟,后来与君王同床共枕、享尽富贵荣华后,反而后悔当初的哭泣。环境未变而心性移转,悲喜亦不同矣。
    今人处世,何尝不常为“人籁”所困而徒生烦恼。或为蝇头小利争执不休,或为升迁无望丧气垂头,或为一言不和拳脚相向,或为争辩是非反目为仇…现代人生活,常常被困在的局限中——拘泥于礼法、固守成见、追逐名利。庄子故而感叹道:“道之所以被遮蔽而有真伪,言之所以被遮蔽而有是非?”盖因各怀“成心”,以己度人,以私忖物,故有无限是非之争。
    若能明白“天籁”之理,就会知道万物本质上是相通的,差别只是表面现象。如同泥鳅喜欢潮湿的泥沼,麋鹿乐于栖息在荒野,乌鸦爱吃老鼠,谁对谁错?其实本无对错可言。秋风过耳,有人听了觉得悲凉,有人听了感到雄壮;声音本身并无哀乐之情,只是听者自己内心生发了不同的情绪而已。

    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的一只蝴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忽然醒来,惊疑不定地发现自己又是庄周了。这种物我交融的道理,与“三籁”之说相通。万物本质同一,变化只是形态不同。人生在世,又何必执着于物我之分、彼此之别呢?“月有圆缺,事有顺逆,接纳无常,心灵自会寻到静谧的港湾‌”。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一定对你哭。不少人常常陷入大小、长短的比较争竞中,却不晓得跳出这些局限来看世界、待自己。若能领悟“天籁”的奥妙,就会明白“天地万物都有共通性”,何不以明镜般清澈的心,去观照万物,不刻意迎合也不拒绝,顺应而不执着,这样才能超越外物而不被伤害。
    我们应力求明白:天籁并无声,声音自在无声处;风本无响,风响来自感知风的那颗心灵。心若是虚空澄明,那么一切声音都可以成为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