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02 10:05:5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为什么女人需要一年五百磅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完成了姐妹读书会的第一次读书推荐的交换,我突然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件事的有趣。如果没有尹霄的推荐,我大概会在很久之后才去看伍尔夫的作品,了解意识流的写作方式。这样的活动我们要维持得久一点才好。

全书读起来,感觉结构很松散,但还是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从其中捕捉到了一些引起共鸣或者思考的点,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是伍尔夫一再提及的: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

这句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抽象的指代。

金钱,每年五百磅,是说女性如果想要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先具备富足的经济条件?

不是这样的吧?这样看起来就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只有富足的上层阶级人才有能力或者资格表达自己一样。

我更愿意把她所说的每年五百磅当成,让女性拥有财富的机会。

后面她不是也把男性所在的学校的富丽堂皇与女性学校的贫困寒酸做了对比吗。

(伍尔夫所处的那个时代或者从她再往前数一百年的那个时代)男性可以大肆敛财,随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去资助学校,设立奖学金,设置科研的职位。而女性无法挣钱,即使挣到了钱也无法自由支配,而是要把这一点点财产也双手奉上给自己“聪明的丈夫”。

所以为女性设立的学校,连筹集三万英镑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后文的故事里,作者获得的来自玛丽姑姑的每年五百英镑的遗产,在我看来,更像是带着愤怒的嘲讽编造出来的一种出路:看,我们毫无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从天而降的支票。

所以请先给女性拥有财富的机会,而不是一边压着职场天花板,施行着同工不同酬,一边又建造着各种各样特别针对女性的消费景观,收着粉红税。(啊,这句应该算是来自现代的吐槽)

而一间自己的房间,这很好理解了。不是说女性非要拥有自己的房产,甚至我不觉得她仅仅是指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坐在公共起居室里写作的女性,永远无法拥有一块完整的私人时间,会被无限的打断。

这样的女性像是被溶解在家庭里了,她们是需要殷勤待客的女主人,是需要照看孩子的妈妈,是需要服侍丈夫的妻子……唯独不是他们自己

我看到她们的自我在琐事中挣扎,融化,越来越小。

这样当然是无法写作的,没有自我的人怎么会具备表达的能力?

所以女性需要一间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

如果她们选择了家庭,当然可以(或者说是需要)为家庭融化一部分的自己,但是一定要留出一个房间去承载自我。

如果她们没有选择家庭,那我们应该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女性当然是可以不依赖家庭独立存在的。

留出自己的房间,为了写作,也不止为了写作。

其实关于这句话还有更多的想法,先止于此,也许以后还可以专门的聊聊。

第二个,是让我发笑的一段。作者想去图书馆,搞清楚关于女性境况的种种疑问,却被各种对女性的诋毁气得怒火中烧。

一个个自诩聪明的教授(当然是男性),对着女性大放厥词,他们说女人没有个性,没有灵魂,可以被关在房间肆意殴打。他们说猫不能上天堂,女性写不出莎士比亚戏剧。(笑死,说女性就说女性,猫猫又惹谁了呜呜呜)

作者因为这些言论而愤怒,又从自己的愤怒中体会到了那些教授(当然是男性)的愤怒。

他们在愤怒什么呢?作者突然悟了,她是这么说的:“当那位教授有点过度强调女性的劣等时,心里想的不是女性的劣等,而是自身的优越。”

她还说:“人类也许是活在幻想中的生物,幻想则需要自信来支撑。没了自信,我们都是襁褓中的婴孩。我们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制造出这种无法衡量的无价之宝?答案就是贬低他人,想象自己在某个方面生来优越,比如财富、地位、挺拔的鼻子或拥有一幅罗姆尼画的祖父肖像,人类可悲的想象力无边无际。因此,对于一位要征服、要统治的大家长来说,想象世界上一半的人天生比自己劣等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这种想法一定是他力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看到这里我真的要鼓掌大笑,大呼:合理!

霸凌,种族歧视,地域歧视等等,其实也是如此吧?脆弱的人为了找到自信,在基础属性上对一类人群进行贬低,找到自己的优越感。

原来人类的劣根性自古有之,不是什么怪事。不过希望我们都努力进化,别这么脆弱了哈哈哈哈。

其实感触还有很多,但是我今天只打算写三个。所以第三个是这本书的结尾。

最近还在同步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也颇有感触。伍尔夫出版这本《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的1929年,中国还处在动荡不安的变革时期,军阀割据,战乱频发。中国的文坛还在为了文学创作是应该偏重阶级性还是人性而争执不休,女性还在郑重其事的反抗着包办婚姻(比如萧红),争取受教育的机会。

我本身就在感慨,百年过去,我们国家的境况,还有女性的境况都好了太多。

而翻到这本书的最后,看到伍尔夫正像是在和百年后的我们对话,这让我不禁热泪盈眶。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尹霄会在她的推荐里大段的引用原文了,因为我也不得不引用这段原文。

百年前的伍尔夫,作为女性,即使当时仍面对着父权社会的束缚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压抑,但当她向前回看百年时,是这么说的:

“我相信,等我们再活上一个世纪——我说的是人类的共同生活、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小小人生——等我们有了一年五百英镑和自己的房间;等我们养成了自由的习惯,勇于写下自己心中所想;等我们稍微逃离公用的起居室,学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现实的关系看人;等我们学会从事物本身看天、看树、看一切;等我们越过弥尔顿的亡灵,再也没有人能遮挡我们的视线;等我们面对现实,因为这就是现实,我们没有臂膀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前进,我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和真实世界的关系,等到那时机会就来了,莎士比亚死去的诗人妹妹就会唤醒她沉睡的躯壳。她会像他哥哥那样,从默默无闻的先驱者的生命中汲取力量,然后重生。”

百年后的我们,虽然枷锁仍未完全去除,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拥有了一年五百磅和自己的房间。

我们比我们的前辈们拥有更好的资源和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我们就是重生的莎士比亚的诗人妹妹。

是时候写作了,或者这么说,是时候去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了。

姐妹们,一百年后,还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