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茅台传》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10 08:44:1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茅台传》读书笔记

最近在读吴晓波的《茅台传》。

做为资深“金融消费者”,出于对茅王的好奇与景仰,总要了解了解。

一、茅台六法

吴晓波不愧是优秀财经作家,他将茅台的发展融入时代背景的大框架中,娓娓展开茅台的前世今生。

开篇就提炼出,值得向茅台酒学习的 “茅台六法”。

1、今人未必输古人(细节取胜)

前人酿酒依赖经验与感觉,而茅台通过标准化把控细节。

用曲的数量及品种、取酒的温度、勾兑的比例、酒醅的堆积……以此实现稳定化生产。

对细节的持续改良,正是今人超越古人的关键。

2、定规则者得天下 (定义标准)

1979 年,茅台主导确立 “酱香、清香、浓香、米香” 的香型分类,改变了数百年来白酒评价优劣的标准。

从此,消费者提及酱香型白酒,首先想到的便是茅台。

规则的制定,构筑起难以攻破的认知护城河。

3、品质至上为信仰 (坚守核心)

即便经历发展波折,茅台始终坚守高耗材、高质量。

对企业而言,品质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命线。

图片推动香型作为分类标准

4、笨人战略慢功夫(长期主义)

出一瓶酒要花五年、始终坚持传统固态发酵。

这份 “慢”,成了最坚固的壁垒。

正如曾国藩所言:“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5、超级单品聚焦打 (聚焦主业)

围绕 53 度飞天茅台,茅台始终保持对消费者心智的高度聚焦。

既得茅台逐渐具备了通货属性。

6、构建生态共同体 (共赢思维)

茅台主动放弃 “国酒” 称号,化解行业恩怨;提出原产地保护主张,为茅台镇酱酒生态区提供法理支撑。

它以谦逊与远见,平衡商业利益与生态责任,展现出巨头格局。

仔细想想,这六法似乎不仅是企业经营的指南,也适用于个人成长。


长期主义

二、一些传闻

在书中看到不少似曾相识的传闻。

1、茅台这样稳定的企业,谁当领导都一样。

通读书中几代领导的决策对茅台的影响后,才理解吴晓波的话:

没有一个企业和品牌的成长是 “靠天赏饭” 的,归根结底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奋力拼搏的结果。

企业家,是一切关键变化的枢纽。

所以,怎么可能谁当领导都一样。

2、市面上 90% 的茅台都是假的。

这个至今流传的说法,竟然起源于 2011 年。

当时的厂长季克良曾公开辟谣:根据茅台的统计、官方打假情况及其他参考因素,市场上假茅台的占比不会超过 5%。

3、公款不消费,茅台就完了。

早在1989年,茅台就进入了公款消费限制清单。

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严厉打击公款消费。

同年,发生白酒塑化剂事件,整个白酒行业陷入寒冬。

没想到多年以后,类似风波再次出现。

图片在书中,也看到曾经亲身经历的过往

4、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喝茅台,茅台没有未来。

以为是新鲜论调,原来也是茅台早就经历过的陈词滥调。

5、投资大佬们看好茅台的曲折。

作为“茅王”,茅台向来追随者众,比如著名的林园、但斌、董宝珍等。

我记得曾在董宝珍的书中看过他对茅台的分析,以及当时面临的压力。

没想到他还曾与另一位不看好茅台的投资人打赌,而且因为输了而裸奔,笑死我了。

6、成见中的习酒

如今红火的习酒,我曾以为是某些人刻意迎合而诞生的品牌。

原来早在 1998 年,同在赤水河畔习水县的习酒濒临破产,被茅台收购后得以重生。

并于 2022 年开始独立运营。

也是打破了我的成见。

合上书页,不由有些陷入纠结:

如今茅台再次陷入低谷,要不要筹钱买点,留给孙子做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