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还得从B站讲起......
上周在B站上看到了胡军主演的朱元璋电视剧解说,饶有兴致地点开看了看,感觉还挺有趣的,一下点燃了想要多去了解这位富有传奇色彩,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明朝那些事儿》是之前看过的,内容非常精彩,写朱元璋也非常传神。但当年明月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书中一些内容幽默风趣,但不一定把握得准,看得透彻。关于朱元璋,当年明月就多少带一些调侃的意味,如果往前700多年,估计用不着重八动手,当年就看不到明天的月亮了......此外,《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明英宗粉饰色彩有点太重,初读者会被当年明月所塑造的英宗人格魅力所折服,但如果去看《明史》,去看《明史纪事本末》就会被英宗气得牙痒痒。
所以要想深入了解朱元璋,看《明朝那些事儿》就显得不太合适了。那看什么较益呢?有两位历史学家的著作可以看,一本是陈梧桐教授所写的《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另一本是名气很大的吴晗《朱元璋传》。而据我所知,陈对朱更多是褒,吴对朱则是贬的多。这下就有趣了,都是写同样一位历史人物,双方能有何不同呢?进行这种对比阅读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陈梧桐教授研究朱元璋四十多年,对朱元璋了解非常透彻。他的这本书并不是直接按照时间线展开介绍,而是从朱元璋不同的侧面展开介绍。在整本书中,很多内容都会有文献出处,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并且对一些地方的介绍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
比如说,对于明朝的八股取士,上学时学,做了老师后也要教学生。但从前都是从其禁锢士人思想的角度进行评价。本书却给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见解,八股取士更能实现考试的公平性,确保评分标准,仔细想想也是。
做老师的,最害怕学生有自己太多的见解,害怕学生作答的千奇百怪。并不是害怕学生思维活跃,更多时候是害怕批卷试卷时,会耗费教师巨大精力,而且害怕学生似乎答得有理,但跟标准答案有出入......不仅增加了教师工作量,而且还容易批改不合理。假如学生所作答案,A老师觉得没问题给予满分,B老师觉得跟标准答案不服只能给零分。那究竟学生思维活跃是好还是坏呢?所以,今天的教育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模板、各种各样的作答格式、答题技巧等等。真正做到了素养育人了吗?我想未必,反而是思维固化,刻板僵化。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从某种角度来讲有利于教育的公平,减少误判.....
我们今天是如此,所以也没有理由一直揪着八股取士的缺陷无限放大。更应该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待这一科举取士变化的缘由,理性分析。
陈教授虽然是褒扬朱元璋,但并不是一味表扬,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他更多是站在一个公正、客观角度去审视朱元璋。没有把他当成神,也没有把他当成恶魔,而是把朱元璋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从底层通过一系列努力成为皇帝的人,他有他身上浓厚小农的色彩,这种色彩一直影响着他的立国、政策。他有他身上的胆识与魄力,所以在群雄并起的时代里,可以笑到最后。一句“予本江左布衣”就可以诠释他那精彩的一生。
在本书中,陈教授也解答了几个我之前困惑的点。第一,就是关于朱元璋长相的问题。关于朱元璋的长相,一张是非常庄重、彰显尊贵的画像,另外一张则是奇丑无比、鞋拔子脸的画像。究竟哪张才是其本人,陈教授根据大量的史料,给出了我们答案。还有一个则是关于赐徐达食蒸鹅的传闻。曾经,我也以为朱元璋赐鹅给病重的徐达,除掉徐达。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野史之中的内容,被以讹传讹,最后贴在了朱元璋身上。所以,读书还是得多求证,少从众。
朱元璋的不足也是让人最为诟病的,如明初三大案:郭恒案、胡惟庸案、空印案、蓝玉案,牵连诛杀了数以万计的臣民,以至于后人提及多少会“谈虎色变”,确实这是他残忍的一面。但回头想想,能在乱世由一个乞丐和尚最终成为九五至尊,得尝过多少尔虞我诈,多少阴谋算计,这些最后铸就了“冷酷无情”的朱元璋。但如果他不这样,他也未必能上位,未必能开国,未必能活下来。这样一想,他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了。
你可以说他是大丈夫,但不可以说他是伪君子;你可以说他是残暴者,但不可以说他是真小人。他活在那个纷争的时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是尔虞就是我诈。所以我觉得陈梧桐教授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能让人看到一个具体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