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笕”、“淞”、“挹”,父亲静静地在书桌上摆出三张手写纸片,考我怎么读。当我被第一个汉字就难住时,他意味深长道:“字从句中找,句从文中寻,我们换一种方式阅读《不屈的脊梁》,如何?”
时隔一个月后,我读完了这册红书。适逢父亲单位集体休假,我们捎带上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大背景下踏上一次寻迹之旅。
在驶往杭州的高铁上,指尖划过段落“……防空警报想起,高 志航知道,中、日空军第一次大决战开始了,刚从河南周口飞到笕桥的他不顾长途飞行的疲惫和油料不足,跳上飞机,滑行、起飞、升空、搜索敌机……”。我们在文字的指引下来到了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看到了高志航驾驶的霍克III战斗机模型。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斗当中成长,别无选择。因此他们对飞行的热爱,对天空的憧憬,还有那些国仇家恨、纵横捭阖、儿女情长,都必须化成命运的音符,飘扬在云间。这些冲上云霄的年轻抗日英雄们,这群天之骄子,用生命赴约,用青春换来和平。他们值得被记录,他们不应被遗忘。
在折返上海的高铁上,脑海里回响起段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我国的步伐。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
父亲和我静静伫立在晋元广场,身后静静矗立着一座布满弹痕、伤痕累累的建筑——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这是对当年在此浴血奋战、英勇捐躯的烈士们的崇高敬意。像八百壮士坚守阵地那般,挺直脊梁,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粒尘埃,都浸透着不屈的尊严与无畏的勇气。
战争的硝烟、历史的沧桑、英雄的牺牲……原本对我来说遥远而抽象的概念,经过红书的指引,父亲的讲述,逐渐变得立体。炮火声仿佛在耳畔炸响,战士们的呐喊穿越时空而来。
在奔赴南京的高铁上,我默默读到“……为了掩护手无寸铁的百姓,萧山令命令宪兵部队在挹江门一带进行反击,自己则拆屋扎筏,掩护军民渡江……”
我一路追随父亲的铁脚板,从定淮门、小桃园、挹江门、下关码头、南京西站到静海寺,我们途经新中国雷达工业的诞生地,一代代前赴后继的工程科研人员靠着一股子 "啃硬骨头" 的韧劲,开始了军工报国的追赶之路。父亲每每说到此,总会泪盈于睫,因为他也是在这里并肩作战过的一员。
夏日江边,我极目远眺着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不禁掩卷遐思,读完一本书,走完一段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刻,我又想起红书中的段落:
“……萧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中学期间,萧山令不仅研习了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而且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18岁的高志航在法国航空学校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成为一名飞行高手,深得法国教官的赏识,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他把在法国学到的飞行技术与自己的心得体验融会贯通,终于掌握了多种独一无二的飞行绝技……”
是的,勇气和智慧兼备,士当求进于己,学生的使命不言而喻。
回到无锡后,我观影了《南京照相馆》,思考如何直面历史。我很庆幸,《不屈的脊梁》又告诉了我最好的答案,她在每一篇英雄故事的末尾,都附有“继往开来”的章节,讲述了英雄的故乡和战斗过的地方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的历史教育,是启发性思考,不是激化仇恨情绪,而是我们各司其职,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屈的脊梁》是一份索引,检索了十七个英雄故事,但人民英雄千千万万;
《不屈的脊梁》是一幅地图,绘制了十七处浴血战场,但复兴火光星罗棋布;
《不屈的脊梁》是一部诗章,讴歌了十七股英雄气概,但民族精神万代流芳。
补记:
出发时吴克仁近两万人的六十七军经过三天的血战和突围,最后能统计到的人数不足四百人,他们用生命兑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后来据说,在清理战场时,上海人民发现了一位牺牲的东北士兵,他手里紧紧握着一颗手榴弹。因为天冷,手指和拉环已冻到了一起,在他的棉衣里藏着半块干硬的高粱饼,饼子下面压着一张的写了字的烟盒纸。字迹已被血水浸染得模糊,但依稀能辨出上面的字写着:
娘,儿子没当逃兵。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孩提时代,我的外祖母时不时会和我讲起过去的故事。淞沪会战结束,日军长驱直入南京,沿途作恶多端。外曾祖父已携带家眷避难至玉祁乡下,但是外高祖母因兵荒马乱仍滞留在清明桥老宅。他一心想着要折回接娘,不幸,被东洋兵捉住。外曾祖父是颇有文化的乡贤,据说写得一手好字,于是被强征为东洋人干事,他宁死不从,遂惨遭击毙,时年三十五岁。外高祖母为此哭瞎了眼睛,外曾祖母独自一人抚养了五个儿子长大成人。外祖父长子如父。
我的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
这些都不是故事,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是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挺起“不屈的脊梁”,都可以临危不惧,不做“逃兵”。我们的先祖可以,我们可以,我们的孩子一定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