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写下的这句经典名言,道尽了人生诸多境遇的无奈与荒诞。书中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生,就像在无形的围城中不断挣扎,求学、谋职、成家,处处碰壁。人们常说,读书时拼智商,工作时拼情商,可从方鸿渐的经历中,我们会发现,人生越往后走,有三点比智商和情商更为关键。
不屈从安排,夺回人生主导权
方鸿渐出身乡绅家庭,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他人安排得满满当当。高中时,父亲擅自为他定下亲事,尽管满心抵触,他还是在父亲的威严下选择了顺从。后来未婚妻病逝,他意外获得留学资助,本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可他在留学期间却懒散度日,一无所成。面对父亲和岳父对博士文凭的期待,他没有勇气坦白,而是花钱买了假文凭。回国后,县中学邀请他演讲西洋文化,他又听从父亲的安排,拿着那些夸大旧学的书照本宣科,结果沦为笑柄。
“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命运在跟你谈判。”方鸿渐在人生的每个岔路口,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在享受他人的安排,以为这样失败了也能有借口。可他不知道,屈从于他人的安排,就等于把人生的主导权拱手让人。就像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父母的期望下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职业,在他人的标准里渐渐迷失了自己。真正的强者,敢于打破这些束缚,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去拼搏,即便会遭遇失败,那也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回避选择,勇敢直面内心
在感情的世界里,方鸿渐也是个逃避者。留学归来的船上,苏文纨对他格外上心,他明知苏文纨的心意,却因空虚寂寞与她往来频繁。遇到唐晓芙后,他心动不已,可面对苏文纨的亲近,他始终态度暧昧,既不承诺,也不拒绝,享受着苏文纨的青睐带来的体面。直到担心影响和唐晓芙的关系,才匆忙撇清,最终导致与唐晓芙彻底决裂。
后来在三闾大学,面对孙柔嘉的有意靠近,他也是不温不火,既不想别人追她,又不愿和她亲近。在众人的撮合下,半推半就地承认了“订婚”,这段没有感情根基的婚姻,最终在无休止的争吵中破裂。
方鸿渐在感情里总是回避选择,天真地以为把选择权交给时间就能避免伤害,可他不知道,爱情里的不选择比拒绝更伤人。这种逃避不仅伤害了对方,也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选择时犹豫不决,害怕承担后果,可往往越逃避,问题就越严重。只有勇敢地直面内心,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和内心的安宁。
不抱怨生活,主动改变现状
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任教时,得不到学生尊重。为了掩盖备课不充分,他用写黑板字、放慢书写速度来消磨时间,让课堂变得更加沉闷。其实,他只要去图书馆借几本书,或者向同事请教教学方法,就能改善这种状况。但他却把时间都花在了抱怨上,埋怨校长分配的课程不好,后悔留学时没混个显赫头衔,又觉得同事经验丰富、有现成讲义,自己比不上。
他总是在找各种借口,却从不反思自己,也不主动去改变。第二年没收到聘书,他也没有勇气去找校长问清楚,就悄悄离开了。回到上海后,他和孙柔嘉定居,因为孙柔嘉姑妈对方鸿渐的嫌弃,孙柔嘉让他帮忙遛狗,他就牢骚满腹,觉得自己地位不如狗,却从不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只想着换个地方就好了。
方鸿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面对变化只会自怨自艾。生活中,很多人也像他一样,遇到问题就抱怨环境、抱怨他人,却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可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我们内心预设的“不能”。只有打破这种思维定式,主动去改变,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突破困境,实现自我成长。
方鸿渐的一生,是充满遗憾的一生,他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习惯接受别人的安排,逃避责任,在抱怨中放弃成长,最终一事无成。而我们要从他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抓住每一次选择的机会;在感情中真诚待人,直面自己的内心;面对生活的困境,不抱怨,积极主动地去改变。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只有牢牢握住自己人生的舵盘,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人生的航道上乘风破浪,驶向属于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