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苏东坡十二讲》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01 08:04:0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苏东坡十二讲》读书笔记


前言

2025年6月15日-30日,看完了康震老师的《苏东坡十二讲》和B站上关于苏东坡5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对苏东坡的人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里做一个读书笔记。

一、人生失意就读苏东坡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很不如意那就读一读苏东坡吧!苏东坡的人生是一个完美的开局,21岁的苏东坡考上进士,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母亲去世,在家守孝三年后,苏东坡又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制科考试是专为考中进士的考生专门准备的有关国家治理方面的考试,苏轼名列第三等,第三等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名,因为第一等是古代圣人,第二等是当代皇帝,制科考试第一名就是第三等,科举让苏轼一举成名。初入仕途苏轼当了凤翔的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秘书。干了三年回到京城,朝廷正准备委以重任,结果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于是苏轼又回家守孝三年。

等守孝结束,朝廷的政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王安石推行了新政,但是新政由于推行太快,导致了很多问题,苏轼站在了反对新政的一边,被王安石排挤出京城。在8年的时间里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三个地方的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级别。但是在任地方官期间,苏轼写了很多抨击新法的诗,被有心的官员抓住把柄,酝酿了“乌台诗案”,将苏轼打入大牢,准备将苏轼处决。但是因为皇后力保苏轼,最终皇上免去了苏轼的死罪,被贬到黄州成为一个有罪官员,作为罪臣苏轼既没有实际权力,也被朝廷停发了工资。

从市长到小地方的罪臣,苏轼的境遇可谓一落千丈。苏轼并没有消沉,既然朝廷不用我,那我就好好地享受人生。在黄州,苏轼向政府批了一块土地自己耕种,因为土地是在东坡,所谓他自谓“东坡居士”,苏东坡的名号就是那个时候来的。苏轼在黄州待了两年有余,完成了对人生的深刻反省。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苏轼从一个小城犯官骤升为三品高管,相当于现在国家级干部,这么快的升迁速度,足以令人头晕目眩。回到朝廷的苏轼正准备施展自己的报复,但是朝廷的党争又起,他和新任宰相司马光对兵役法的政见不合,他曾经上朝回到自己的家中,一个劲地说着“司马牛、司马牛”这样的话,毫不掩饰自己的司马光固执的反感。后来朝廷党争又起,所谓的党争,就是从最开始的政见不见,转化为相互攻击,在皇帝面前相互揭短,简单点说就是要把另外的人搞下课。苏轼受不了没完没了的口水战,主动申请外调。之后任杭州知州,在任期间苏轼解决了蝗灾、瘟疫,还重新休整了西湖,在西湖上修建了长堤,现在人们都亲切地称“苏堤”。

在地方任职苏轼可谓如鱼得水,身心自在,之后朝廷的政治风气又变了,之前和苏轼不对付的那一拨人上位,他们想到了苏轼,将苏轼从知州贬为惠州的一个罪臣,和黄州一样的待遇,但是惠州要比黄州偏僻得多,最后将苏轼贬到了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苏轼可谓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在官场上有个惯例,就是一般被贬到岭南以南的地方,要想翻身就很难了,而苏轼被贬儋州时已经是一位六十几岁的老人了,在儋州苏轼结束了自己最后的政治生涯。回顾苏轼的一生,可以用“高开低走”四个字总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境遇,不仅与朝廷的政治环境有关,同时也和苏轼的个性息息相关,伴君如伴虎,此言妙哉。

二、苏东坡的个性

和电视上宣扬的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士大夫不同,苏轼其实是很开朗乐观,感情丰富,喜爱社交,很有生活情趣的一个人。苏轼一生酷爱交友,他曾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和本地人交朋友,两人聊天,他让一个人讲笑话来听听,结果对方没笑话可讲,苏轼让朋友讲一个鬼故事来听听,感觉像小孩子一样,非常有趣。苏轼性格真诚坦率,很爱开玩笑,有一次,苏轼去拜访宰相吕大防,当时吕大防正在午睡,苏轼只好在外面等着,结果等了很久,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等吕大防出来后他看客厅养了一只绿毛龟,便对吕大防说:“吕大人,绿毛龟并没什么稀奇的,最珍贵的当数六眼龟”。吕大防反问:“有这样的乌龟?”苏轼说:“曾经宫里有一只六眼龟,宫中艺人还给乌龟编了一个顺口溜‘不要闹,不要闹,听取这龟儿口号,六只眼睡一觉,抵别人睡三觉’”。吕大防这才明白自己被苏轼戏弄了,哈哈一笑。

苏轼有看不惯的地方也往往是一吐为快,他曾说自己有话不说就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正因为这样的性格,也导致了苏轼官场的不如意。苏轼还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被贬黄州,他研究美食,发明了东坡肉,被贬惠州,那个地方荔枝很多,他大快朵颐你,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做岭南人”,面对被贬,他反而潇洒自在。

三、苏东坡身边的三个女人

苏东坡一生有三个妻子,第一任妻子王弗,在苏东坡读书考取功名的时候,全心全意陪伴他,外出科举,她就在家陪着婆婆好好打点好家里,是一个沉静聪慧,能干的女人。刚过们时,苏轼以为王弗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小姑娘,苏轼在书房读书,王弗就坐在一旁做手工,苏轼卡壳的时候王弗有时还能提醒引导一下,苏轼连忙考了妻子几句诗句的理解,原来自己的妻子对古文也略懂一二。在生活中王弗总能给苏轼中肯的建议,比如有一次一个客人来拜访苏轼,王弗在客厅后面的屏风听了一下,之后他提醒苏轼,这人太套近乎,”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结果果然应验。苏轼对王弗很依赖信任,但是不幸的是在苏轼27岁时,王弗去世了,他伤心得不得了,即使在十年之后也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信这首诗给读者都带去了深深地感动。

苏轼的第二任夫人王闰之是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性格质朴贤惠,温柔体贴,在苏轼为她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有详尽的叙述。在祭文中苏轼写“三子如一,爱出于天“王弗给苏轼生了一个儿子,王闰之给苏轼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儿子王闰之并没有区别对待,并且苏轼看得出这种爱并不是装模作样,而是出于天性。其次苏轼评价她得失如一,随遇而安。在与苏轼共同生活的二十六年,她随苏轼经历了在朝为官、八年外任、遭贬黄州,不管是富贵还是清贫,她始终保持朴实诚挚的品格,穷而不怨,富而不骄,这点连苏轼的弟弟苏辙都钦佩不已。她像一块温润的美玉,维持着这个家庭的平静和吉祥。

除了前两位夫人,苏轼的情感生活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他的侍妾王朝云。苏轼任杭州知州期间,夫人王闰之怜悯朝云的身世,将她买下作为侍女,当时她只有十二岁。朝云能歌善舞,在苏轼熏陶下又学会了读书写字,她是苏轼的红颜知己。在《梁溪漫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吃完饭后,苏轼在院子里散步,忽然他拍拍自己的肚子问侍妾、婢女:“你们说这里装的是什么?”一个婢女赶忙说:“您肚子里装的是锦绣文章啊!”苏轼微微一笑,不以为然。另一个婢女接着说“您满腹经纶,肚子里都是巧妙机关。”苏轼摇摇头,未置可否。最后,朝云不紧不慢地说:“依我看,学士一肚子装的是不合时宜。”,苏轼哈哈大笑。朝云的性格和苏轼非常投机。之后不管是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朝云始终陪伴着苏轼身边,深情厚谊,令人感动。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苏轼一生心境的写照,他直爽性情,一心为民,感情丰富,朋友遍天下,心中的一点浩然气,让他在人生的顺景还是逆境,都能乐观潇洒面对。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