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荣格自传》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6-30 08:23:5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荣格自传》读书笔记

直面生命终章:在荣格的启示与个人觉醒中触碰死亡的真义

荣格在自传中写道:“或许一个人必须先接近死亡,才能拥有谈论它的自由。”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心灵密室。真正的死亡意识,并非来自书本或他人的故事,它如同沉睡的火山,需要一次剧烈的撞击才能喷发——而我的撞击点,竟是今年三月一场看似平常的探望。

那位如姐姐般亲密的老邻居,因精神世界的迷途住进了医院。我带着家人与自己的牵挂,每周风雨无阻地陪伴她。一次谈话中,她忽然凝视着我,语气笃定地说:“你骗我,你最少六十岁了,怎么可能才五十多?”这声“六十岁”如同惊雷,瞬间将我击中。一股巨大的悲伤毫无征兆地席卷而来,将我推向对生命终点的清醒认知:五年后我就真的六十岁了?父母八十多岁离世,那我的生命或许只剩下二十几个春秋?那场对话像一道刺眼的光,照见了潜意识里深埋的、对死亡本身的原始恐惧。

然而,恐惧的背面竟藏着意想不到的安宁。当我不再挣扎着抵抗生命的自然节律,允许自己“退行”片刻——睡到自然醒,放下某些“必须”承担的部分——一种久违的轻松感反而弥漫开来。正是这种直面死亡后的短暂松弛,让我猛然顿悟:是该行动的时候了。

在分析心理学领域深耕八年,踏入心理学界十三年,那些沉淀的思考与感悟,早已在内心发酵成熟。死亡的警钟反而催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是时候将这份积累倾注于现实,去真正做些有意义的事了。

荣格的理论在另一个层面也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他深刻指出,一个分裂出来的情结往往会以人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具有独立的意识。这让我想起自己曾做过一个关于“控制狂”的梦:梦中两个角色激烈对峙——严厉苛责的“约翰达夫”与风情万种的“玛丽莲·梦露”。这不正是我内心冲突的戏剧化呈现吗?那个内在的“暴君”约翰达夫,象征着我对秩序和掌控的强迫性需求,如同一个严苛的工头;而梦露则代表着被长久压抑的、渴望自由与生命感性的部分。tam并非外来的访客,而是从我自身心灵土壤中生长出的对立分身。荣格教会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消灭这些内在的“他人”,而是尝试理解、对话并最终整合这些被割裂的自我碎片,让心灵重归完整。

另一个萦绕心头的体验,是关于父亲的梦。在他离世后不久,一个异常清晰的梦境浮现,醒来后我忍不住告诉了母亲,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责。这份自责或许源于某种潜意识的愧疚感,如同内心深处藏着一封未拆封的信件,提醒着某些未竟的情感或未妥善处理的联结。这再次印证了荣格的智慧:逝者虽去,但在生者的心灵舞台上,他们的存在从未真正退场,那些未完成的故事仍在潜意识深处低语。

死亡并非仅意味着终结,它更像生命之书中最深刻的批注。当我们如荣格所言,有勇气去“接近”它,死亡便从抽象的概念化为一面映照灵魂的明镜。它映照出我们隐藏的恐惧、未解的冲突与被遗忘的渴望。面对邻居姐姐那声“六十岁”的震撼,解析梦中分裂的“暴君”与“女神”,乃至父亲离去后梦中涌动的复杂情绪,都在无声地敦促我:生命无法无限续杯,唯有清醒地凝视终点,我们才能更真诚地回望来处,更无畏地筹划未来。

当死亡的暗影真实地掠过心头,那沉睡的火山终于苏醒。岩浆喷涌处,虽曾灼痛,却也肥沃了心灵的大地。在生命的有限性面前,每个被照亮的角落,都催促我们俯身耕耘——去播下那些真正渴望生长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