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 引语 」
这本书真的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为了一句话,跋涉几千里;为了一张嘴,背井离乡;为了一个人,翻山越岭。书围绕“讲话”这个主题,编织出了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谁跟谁说的着,跟谁又说不着,谁说太多,谁说很少,谁会说话,谁不会说话。
「 语言的困局 」
“说的着”和“说不着”
说的着。因为都欣赏罗长礼,杨百顺和李占奇能说着话;因为都爱喷空,杨百利和牛国兴能说着话;因为一盘棋,老史和苏小宝可以彻夜手谈;因为都不爱说话,牛爱国和陈奎一反倒能说到一起去。吴摩西和巧玲能说的着,于是成了互相的依靠;吴香香和老高说的着,于是私奔了;牛爱国和章楚红说的着,于是选择背叛情义……说的着,一句话就足矣。
说不着。吴摩西与吴香香说不着,他们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牛爱国与庞丽娜说不着,他们的婚姻再怎么用力也无法维持;县长小韩与民众说不着,即使发表再多演讲也是鸡同鸭讲,意见无法下达。说不着,再多话也是徒劳。
从“说的着”到“说不着”。李昆和章楚红从说的着到说不着,两人的心越来越远,是因为他们从爱情走进了婚姻,从单纯的“说个话”到了需要“谈生活”。其实,两个人说不说的着,会根据身份、需求、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就像曾经的朋友,即使真心相处过,而后随着两个人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关系就会慢慢变淡,甚至是努力了也没有办法找回曾经的美好。两个人的关系就像是一座天平,需要时时刻刻保持着平衡才行,只要有一点失衡没有调整,天平就会慢慢倾斜。不能只有一个人提供情绪价值,也不能在身份地位等外界标准上有过多的差距。
其实,“说的着”和“说不着”似乎是命定的缘分,并不是说两个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就一定说的着,也不是说两个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就说不着,两个人可能互补,也可能需要相似。所以,如果“说不着”,就不必强求,那并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得到的,最多维持表面上的关系。属于自己的宝藏总要等待些时日,盛大的光临也许就藏在某个平凡的日子里。
“会说话”和“不会说话”
会说话。杨百顺的师娘,专挑话好的一面来说,就算不是好话,也要说成好话,所以特别能讨别人欢心,还把曾经破碎的家调理得好好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杨百顺的师娘为了讨好别人,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常常要说些违心的话,这何尝不是给自己增添了一些痛苦呢?或许最高境界就是对自己洗脑,让自己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好,这样就不违心了,可以自然而然地说些好话。要放下自尊心,多说好话,这也是我需要去修炼的一堂课。
不会说话。卖豆腐的老杨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冷嘲热讽,所以他的孩子对他都没有什么感情,能走的都远走高飞,而留在身边的又嫌弃他。他对孩子是有爱的,但是用错了方式,而且也没有去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一直站在孩子一砖一瓦搭建起的高墙外,而这高墙就是由一次次的失望粉饰而成。之前看到了一个很好的想法,那就是分清“真尊重”和“假尊重”。家长如果一味顺应孩子的要求,强调所谓的“快乐教育”,那结局也并非比“不会说话”的情况乐观。人的天性是懒,大脑不喜欢做复杂的加工。如果家长放纵讨好,孩子反而会养成不良习惯,形成不规律、系统的生活。基本的生活规律和良好的习惯是需要父母后天去帮助培养的。想跟孩子建立好沟通的桥梁,是在他们有自主选择权和一定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人喜好,是多留些时间去听听孩子自己的事情,是跟着孩子的脚步去探索他们的斑斓世界。同时,他作为家长,做不到公平对待孩子,导致了家庭的破碎、人心的分离。书里,杀猪老曾的前妻说话拣难听的那一面来说,好话也说成了坏话,所以跟街坊邻里吵了个遍,整个家的感情也冷淡无比。可见,会不会说话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周围的关系。
“说太多”和“说很少”
说太多。杨百顺因为对别人讲太多,导致自己与师傅师娘产生嫌隙;吴摩西与老高讲太多,反而泄露了家长里短;牛爱国与冯文修讲太多,导致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弄得人尽皆知。把心里话告诉别人是大忌。那些你交付真心的信任之人,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肺腑的倾诉就会变成刺向自己的利刃;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难保证守口如瓶——你的痛处,随时可能沦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总之,人生有很多话都是不该说的,该忍住不说就要忍住,事情的走向谁都看不透。
说很少。书中有两个人沉默内敛,给人莫测高深的感觉。一个是染坊的老蒋,一个是后来的县长老史。老蒋不常说话,却用眼神杀人,遇事不用说,只是看一看,再想一想,让旁人摸不透,心里也跟着发怵。老史不苟言笑,欣赏一些生活之外的乐趣,常常让人猜不清他在想什么,也不可能猜到,他心里想的总是与常人不同。好像说的少,就自带了一种神秘感,许多的东西都潜藏在冰川之下。
「 感悟延伸 」
1. 作者的写作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尤其是“不是……也不是……而是……”这种转折句式。很多事不是你想的那样,也不是他想的那样,而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一件事里夹杂太多弯弯绕绕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特别复杂的,所以很多事情间都存在着误会。你没有深入了解这个事情,只看表面,只听一部分,那就会有误解的可能。当然,即使你接近事实了,你可能还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像这本书里有好多的误会,站在上帝视角,我们就会觉得,唉怎么不说清楚呢?但现实中的我们就像他们一样,在层层思考判断后,觉得自己的想法绝对没有问题,不愿当面交流去解决事情,而是让自己的臆想阻挡了事情真实的一面。也有一种可能,即使交流了,双方都还是坚守己见。“原来世上的事情都绕。”或真或假,对错难辨,许多事情都笼罩在一层朦胧的面纱下,人们看不清它,所以,随着时光的流逝,未被看清的真相就这样被封印,大脑里长久寄存着最后的那一层刻板印象。
2. 世间的阴差阳错都跟“缘”有关。缘分就是莫名的羁绊,你可能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忽然与某人产生了羁绊,然后你的人生轨迹就全然改变了。就如书中的杨百顺,离家出走后,本打算去开封打零工,在黄河边上碰到曾经的同学后,竟意外在染坊谋了个差事。这本书里有非常多的人名,形形色色的人共同构成了这本书,虽然主要的人物就杨百顺、巧玲和牛爱国,但是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该有的位置上,发挥着该有的作用。如果不是因为老马一句话,或许去延津新学的就是杨百顺了,而他也不会因为心理不平衡而离家出走;如果不是因为被赶出家门的杨百顺,老蔡她哥就难在老裴的刀下留命。
3. 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在一段关系里,尊重他人,也放过自己”,这句话适用于各种场合。在书中,庞丽娜不愿与牛爱国讲话,牛爱国先是讨好她,不断说好话,但两人就是说不着。后来,庞丽娜出轨了,牛爱国还是不愿意与她离婚,想靠捆绑婚姻来折磨庞丽娜。但是,其实他自己也被捆绑住了,因为他跟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死死连在了一起。在现实中,如果别人莫名其妙不喜欢你,那就尊重他的想法。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他有他介意的点,或许没有对错之分。你可能理解不了他人的想法,但还是要去尊重,因为这样同时也是放过自己。
4.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其实人们做什么事情,一定是包含自己的利益在里面的,只是利益有大小的区别,可能是为了金钱名声、情绪价值、自身安全等等。杨百顺无意中让老裴放弃了杀人的念头,而老裴请的一碗烩面也在杨百顺的记忆里点燃了一座温暖的壁炉。但老裴的这碗烩面背后并不是对杨百顺的可怜,而是老裴内心那团乱糟糟的毛线团突然被理清了,他停下了脚步,扑灭了杀人的那团恶火。
「 语句分享 」
1.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在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2.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3. 啥叫废话?说些已经过去的没用的事;啥叫有用的话?张罗些前面的有用的事。
4. 事情想不明白,人的忧愁还少些;事情想明白了,反倒更加忧愁了。
5. 病相同,人却不同;不同的人,开同样的方子,药也未必管用。
6.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