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看见的世界》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6-29 08:30:1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看见的世界》读后感


《我看见的世界》是科学家李飞飞的自传,202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此书兼具个人成长史与人工智能发展史的双重属性,展现了李飞飞从移民女孩成长为顶尖科学家的历程,以及她对人工智能“以人为本”发展方向的思考。

书中,李飞飞回忆了从成都到美国的移民经历。那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一家人带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

初到美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以及陌生的环境,让李飞飞一家陷入了重重困境。而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对科学的热爱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激励她追寻人生目标。

李飞飞详细记录了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探索。创建ImageNet数据集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当时,计算机视觉领域面临着数据匮乏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算法的发展。

李飞飞意识到,要推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必须构建一个大规模、高质量的图像数据集。于是,她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工作。

他们四处收集图像,从互联网上爬取、向摄影师购买版权,甚至亲自拍摄。在数据标注阶段,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量。每一幅图像都需要人工进行标注,确定其中的物体类别和位置。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创建了ImageNet数据集。

这一数据集的诞生,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了推动深度学习革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举办算法挑战赛同样意义非凡。李飞飞希望通过比赛,吸引全球的研究者参与到计算机视觉的研究中来,激发更多的创新思路。比赛筹备期间,她精心设计赛题、制定规则,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专业性。

比赛过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团队纷纷提交自己的算法,竞争异常激烈。李飞飞和团队成员们认真评审每一份提交的作品,与参赛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通过这次挑战赛,不仅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算法和研究成果,也促进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这些努力让李飞飞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她的名字逐渐被业界所熟知,成为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军人物。

李飞飞不仅展现了科学追求的艰辛与突破,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争议。

李飞飞强调,人工智能应助力人类发展,而非成为威胁。她认为,在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确保技术的公平性、透明性和可解释性。例如,在招聘、医疗诊断等涉及人类重大利益的领域,人工智能算法不能存在歧视和偏见,要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

她积极倡导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和规范,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此外,书中穿插的家庭故事,展现了父母在她成长过程中的支持与影响,使其形象更加立体、真实。书中,李飞飞与高中老师萨贝拉先生以及母亲的关系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如果我一天我要讲这本书,在理性的科学篇和感性的温情篇里,我一定更愿意分享他们对李飞飞的影响。

李飞飞和萨贝拉老师亦师亦友、情同家人。萨贝拉在李飞飞的学习、成长及人生方向引导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飞飞刚到美国时,英语不熟练,学习困难重重。课堂上,她常常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讲解而感到迷茫,作业也完成得十分吃力。

萨贝拉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困境,专门为她开设临时高等微积分课,在午休期间教导她。萨贝拉老师的办公室成了李飞飞的避难所,那里堆满了数学书籍和资料,弥漫着知识的气息。在这里,萨贝拉老师耐心地为她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从基础的概念到复杂的公式推导,一遍又一遍,直到她完全理解。

萨贝拉老师不仅激发了李飞飞的学习动力,还和她相互推荐书目。李飞飞听从萨贝拉的建议,开始读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的作品,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让她对科学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萨贝拉在李飞飞的推荐下读了《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名著,两人所聊话题越来越广泛,从文学到科学,从历史到哲学,李飞飞的整体思考能力得到提高,重新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

萨贝拉老师对李飞飞的学术成长至关重要,他发现了李飞飞超越常人的学习能力,鼓励她追求科学梦想。在李飞飞为进入顶尖大学而努力时,萨贝拉老师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帮助她克服语言障碍,顺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

同时,萨贝拉老师也是李飞飞的精神支柱,在她面临家庭经济困难、母亲病重等困境时,给予她无私的关怀和支持。

母亲病重期间,李飞飞既要照顾母亲,又要兼顾学业,压力巨大。她常常感到无助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萨贝拉老师得知后,经常找她谈心,倾听她的烦恼,给予她鼓励和建议。他成为李飞飞的情绪出口,让她在美国找到了归属感。

萨贝拉和他的妻子琼对李飞飞视同己出,关怀爱护。李飞飞在书的扉页上表达了对萨贝拉一家的感激之情:“致萨贝拉一家,当我在陌生人的世界中迷失时,你们以善意之光照亮了我的道路。”每周给萨贝拉打电话、和萨贝拉一家团聚成了李飞飞生活的重要期盼。

萨贝拉先生离世后,李飞飞依然与他的妻子孩子保持联系,从这份关爱中汲取力量。在后续的科研生涯中,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她都会想起萨贝拉老师的鼓励和支持,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李飞飞的母亲身体病弱,但个性独立且坚韧。她遗传了家族聪明基因,虽因特定年代的家庭身份无法继续深造,但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

小时候,母亲就常常给李飞飞讲述各种科学故事和历史典故,激发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她引导李飞飞广泛阅读,鼓励她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拓宽了李飞飞的视野。

母亲会带着李飞飞去图书馆,为她挑选各种类型的书籍,从文学名著到科普读物,从哲学著作到历史传记。

在母亲的引导下,李飞飞熟读鲁迅的作品和道家经典,以及《双城记》《老人与海》《基督山伯爵》等经典名著。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储备,还培养了她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母亲注重培养李飞飞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给予她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调整自己,让她学会坚持自己。

在学校里,李飞飞有时会因为与老师和同学的观念不同而产生困惑。母亲总是鼓励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她教导李飞飞要学会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母亲对“模范学生”“好居民”等评判标准不以为然,教导李飞飞努力是为了实现自我潜力,而非取悦他人或迎合规则。这种教育理念为李飞飞追求科学梦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面对华尔街巨头的高薪诱惑,母亲用三个反问“飞飞,这是你想要的吗?”让李飞飞重新审视内心追求。

当时,李飞飞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一边是华尔街巨头提供的高薪工作,可以让她迅速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边是自己热爱的科学研究,但前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母亲的话让她陷入了沉思,她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女儿因家庭困境动摇时,母亲明确表态“我们走到这一步,不是为了让你放弃”,并强调“她是一个科学家”,用坚定的信念帮助女儿抵御现实压力。

母亲虽未直接参与科研,但她面对生活困境时始终乐观坚韧,用实际行动向女儿传递了“为梦想全力以赴”的价值观。

在母亲病重期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但母亲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鼓励李飞飞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李飞飞在科研道路上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能保持对科学的执着。

后来,李飞飞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始终没有忘记母亲和萨贝拉老师的教导与支持。她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他们,并努力将这份爱与关怀传递下去。

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教育公平,为那些像她曾经一样面临困境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看见的世界》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坚持与爱的故事。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移民女孩如何在困境中崛起,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顶尖科学家。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和老师在她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李飞飞看见了过去和未来,而我们看见了李飞飞,最后,我们来听一听李飞飞在序言里的话吧:作为一个女儿、科学家、移民和人道主义者,我看到了众多不同的世界,最重要的世界是我将不会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建立在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之上的世界,我是倾注了所有爱和希望的世界,也是我最为感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