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暖医》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01 08:05:4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暖医》读后感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

文/葛精精

从去年开始,我就在学校创办了“精心”应急救护工作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并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到社会,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培训,守护生命、守护成长,守护学校以及守护社会。

在为培训课程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有幸品读到一本好书,是白剑锋先生的《暖医》。起初通过书字里行间流淌的临床细节与医患共情,让我笃信作者必定是躬身杏林多年的医者,直到查阅作者简介才恍然惊觉,执笔之人竟是《人民日报》深耕医疗卫生领域二十余载的高级记者白剑锋。

这种跨界书写在医学人文领域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凭借多年医疗卫生报道积累的2000余例典型案例库,将ICU抢救室的监护仪警报声、医学生首次解剖课的心理震颤、临终患者家属的沉默泪水,编织成中国医疗改革进程的立体图谱。正如钟南山院士在序言中所评:“每篇文章虽短,却深刻道出了医学哲学及医学人文的真谛”。

翻开白剑锋先生的《暖医》,扉页上“每个急救包都该装着一份善意说明书”的句子,让我想起上周在应急救护培训过程中,我的一位学生颤抖着给模拟人贴电极片的场景。当AED发出“建议除颤”的机械提示音时,突然转头问我:“老师,如果患者家属抓着我的手不让除颤怎么办?”

这让我想起《暖医》中“黄金四分钟”的描写:急救医生跪在冰凉的站台上持续胸外按压,掌根下的肋骨发出断裂声,围观人群的惊呼中混杂着“把人按死了”的质疑。正如书中所言,“急救不仅是技术流程,更是生命对话”,我们在培训中反复强调的“确认环境安全”“征得 bystander 同意”,恰是医学人文最朴素的注脚。

书中“ICU窗边的康乃馨”章节,家属每天更换鲜花的坚持,与我校“急救物资随身化”教育形成奇妙互文。这学期的应急救护培训,我们准备给每位学员配发便携急救包,要求将止血纱布、呼吸膜与巧克力、能量棒并置。学生起初不解:“零食算什么急救物资?”直到模拟深夜急救场景时,那个给低血糖晕厥“患者”喂糖水的姑娘顿悟:“原来《暖医》里医生口袋中的能量棒,救的不仅仅是血糖数值。”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白剑锋提出的“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书中通过“两块病历”的对照——冰冷的科研病例与温情的叙事病例,揭示了现代医学的困境:技术崇拜正悄然消解医者的悲悯。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率先尝试书写叙事医学病历,记录患者心理轨迹与家属情绪波动,这种实践让“疾病”不再是器官的病变,而成为承载生命故事的存在。

在急救培训中,我曾困惑于标准化流程与人本关怀的冲突。直到读到书中“黄金四分钟”场景的辩证思考:急救医生在实施胸外按压时,既要遵循每分钟100-120次的机械节律,又要从围观人群的质疑声中捕捉“家属眼中将熄的希望之火”。这恰似古希腊医学中“技艺”与“智慧”的永恒辩题。

作为医科院校的辅导员,我常在急救培训的汗水中看见书中“年轻医者手掌初次触摸生命温度时的震颤”,在读书会的泪光中听见“千年医学史的回响”。这本书教会我们:真正的医学教育,不仅要让听诊器听得见心跳,更要让白大褂兜得住人间冷暖。它提醒我,医学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每一次急救培训,都是对年轻医者心灵的一次洗礼,让他们在面对生命时,能够更加敬畏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