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原是在图书馆的偶然邂逅。初时并无深读之意,但翻开书页,作者笔下的时代竟与我的生命轨迹重重叠合。那些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仿佛一面镜子,让我在他人叙事中,照见了自己的来路。
1.“回顾我的家史,从少年时就有很清醒的意识,三五代之积,方成一代之器;而一代之不肖,则断君子之泽。如果每一代人,都把代继的优势视为一已放纵挥霍的资本,好逸恶劳、任性妄为,那么遗传给后代的就只有负资产了。不是每一代人都能享受到积累的成果,代继者的宿命往往是铺路砖,我应当效法祖辈,尽力辅助我的后代,不仅成为好子女,更重要的是成为好夫妇、好父母、好祖父母。”——血脉传承如长河奔涌,代际的接力是责任而非特权。真正的家族智慧,在于将积累转化为滋养后人的土壤,而非挥霍的赌注。
2.“次贷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经济脱实向虚,这就要从2001年讲起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经济结构逐步呈现出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生产与欧美国家消费的短期均衡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新兴经济体过度生产和欧美国家过度消费的现象。如果欧美国家能够保持资本顺差大于或者接近其贸易逆差,那么这种均衡现象就可以维持下去。然而随着欧美发达国家产业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资本为谋求海外收益也大举向新兴经济体流动,欧美国家资本顺差小于贸易逆差,而新兴经济体出现资本与贸易双顺差,这就使得全球经济的生产﹣消费均衡被打破,于是,次贷危机才会演化为一场结构性的国际经济危机。”——风暴来临前,海面之下早已暗流汹涌。经济现象的表象背后,是产业链迁徙与资本逻辑的深刻重构。
3.“2008年后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和美国、欧盟贸易摩擦加剧,直至2014年多哈回合谈判失败,世界贸易组织受到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历史的巨浪拍打船舷,舱内的人却未必察觉颠簸。全球化的裂痕往往先撕裂规则,再渗透生活。
4.“全球市场饱和是将需求束缚在既定的成本利润和国民收入框架下得出的结论,限制产能是国际既得利益集团为维持旧的框架而强迫新兴经济体服从的"规矩",是一种固化全球贫富水平的"普世价值观"。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应该秉持的不是普世观念,而是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为全球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以此不断增强自身禀赋条件,形成优势产业。”——所谓“普世”,常是强者的语法,弱者的枷锁。发展权的争夺,本质是规则话语权的博弈。
5.“2018年,我44岁,关于我的前半生,可以用求知若渴来概括。在我开始具有独立意识的几十年中,以下两句话曾经是我的座右铭:生命的意义在于能体验;没有得到过就没有资格说放弃。我曾把体验、智慧、圆满,视为人生进阶的线性旅程。回过头看来时的路,才发现三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而为了跑赢时间,错过了多少沿途的风景,与多少种可能失之交臂。这是我为选择付出的成本,同时也造就了我别样的人生。”—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但每条路都标着价码。所谓“错过”,恰是选择投射的阴影,而阴影本身亦是光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