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屠夫十字镇》读后感2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10 09:36:2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屠夫十字镇》读后感

《屠夫十字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安德鲁斯,带着寻找美好、希望和活力的冲动,来到屠夫十字镇,并跟随猎人米勒、剥皮人施耐德和随营查理进入科罗拉多山区猎捕野牛的故事。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想法,踏上了这次前途未卜的旅程。他们经历重重困难,还丢掉了一个人的性命,才重回屠夫十字镇,但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批市场在一夜之间垮掉,他们这几个月的付出与努力瞬间化为泡影,一切都成了一场巨大的失败。

整本书读起来流畅,作者笔力十分深厚,环境描写细致,画面感强,人物刻画细腻,饱满完整,带给我很强的沉浸感与极佳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一部电影之中。十字镇的酒馆,堆满牛皮的洼地,山谷中的野牛群,脸庞被硝烟熏黑的米勒,暴雪中祷告的查理,激流中的施奈德,大火中的麦克唐纳,站在窗前的弗朗辛,以及在迷茫中前行的安德鲁斯,这一切都历历在目。

整个故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行动准备,寻找山谷,猎杀牛群,返回小镇。在山谷中找到野牛群后,米勒变成了一台杀戮机器,机械地射杀野牛。在收获颇丰时施奈德几次提议返回十字镇,但都被米勒拒绝了。即将完成捕猎行动前,突然飘起了雪花(米勒和施奈德都知道这意味着暴风雪的来临)。“两个人相互对视了一会儿。细小的雪花像风沙一样既厚实又尖利,在两个人之间飘落。”这句话写得令我拍手叫绝,第一个句号太妙了,起到了短暂的留白效果,带给我时间上的停顿感与空间上的距离感,且给了我一定的想象空间。紧接着推进镜头,对准两人之间的雪花,像风沙一样,厚实又尖利的雪花,同时表示出了环境情况不容乐观以及两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短短一句话,画面感很强,信息量很大,作者的笔力可见一斑。

下面再跟随安德鲁斯不断变化的内心深入整个故事的核心——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他的答案是什么。

“他停顿了一下,把视线从十字镇上移开,经过麦克唐纳,越过隆起的地方,他想那应该是河堤,停留在和西边地平线融合在一起的有些泛黄的平坦草地上。他想该队麦克唐纳说些什么呢?那是一种感觉,一种不得不说的冲动。但不管说什么,他知道那不过是他苦苦追寻的旷野的代名词。那是自由、美好、希望和活力,他觉得那些就潜藏在生活中一切熟悉的事物下面,而日常生活是压抑的、丑陋的、绝望的、懒散的。他寻找的是他生活的世界的源头和守护者。”这是安德鲁斯初到十字镇与麦克唐纳交谈时的内心描写,可以看出安德鲁斯这次来到屠夫十字镇是为了追寻大自然中蕴含的自由、美好、希望和活力。事实上,安德鲁斯是从哈佛辍学来屠夫十字镇的,他厌恶虚伪的上流社会、空洞的社交礼仪以及宗教的教条化,对所处社会感到疏离和不满,向往一种更“真实”、更“原始”的生存状态。他认为在未开化的西部、在纯粹的自然力量面前,能够找到一种更接近生命本质的体验。

“在这之前,他的眼睛大部分时间是盯着米勒的后背;现在他极目远眺,面向连绵起伏的大地,看着一会儿清楚、一会儿模糊的遥远地平线。他意识到自己对这一幕景致的渴望就如同对水的渴望一样强烈。他知道群山就在那儿,他可以看到;但这些群山究竟舒缓他内心的哪些饥渴,他说不太清楚。”在前往山谷的途中,安德鲁斯逐渐靠近自己所追寻的自然与真实,获得一种满足感。这里安德鲁斯的饥渴应该是对于真实的大自然的渴望,对于意义感和归属感的精神需求,以及一种模糊的精神匮乏、空虚感。

“他开始看出来米勒像一台机器,自动机器,野牛动他也动。他开始看出来米勒屠杀野牛,不是因为嗜血,也不是因为贪图牛皮或者牛皮给他带来的金钱,甚至最终不是为了盲目发泄内心积累的愤怒——他开始看出来米勒的屠杀是对他自己沉浸其中的生活的冷漠和粗鲁的回应。他开始审视自己。在平坦的谷底无声地爬行在米勒的身后,捡拾他用过的子弹壳,拖着木水桶,保管步枪,清洁后再递给米勒——他审视自己,但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去哪里。”

“在睡意袭来之前,他把那天晚上在屠夫十字镇从弗朗辛身边逃走和今天早些时候在科罗拉多山脉逃离掏空内脏的野牛两者微妙地联系在一起。他终于明白,因为看到野牛先前还是高傲、尊贵、充满尊严的模样,突然间变成了僵硬的任人摆布的一堆死肉。野牛原来的形象被剥夺,或者他想象中的野牛的形象被剥夺后,古怪嘲弄地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他异常震惊,感到恶心并逃离。这对肉不是野牛本身,或者不是他想象中的野牛本身。那头野牛本身已经被戕杀。在野牛本身被戕杀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内心某种东西也一同被毁灭了,他不敢面对这种毁灭,因此他逃跑了。”

“他想回到哪儿?又想从哪儿出发?好几次他沿着米勒和施奈德去谷口的那条小道向前走,站在堆着厚雪的两座山峰之间的狭窄通道面前,那儿就是进入山谷的出入口,在雪堆上方,山峰原始的棕红色岩石直入蔚蓝的天空。他极目远望施奈德在雪山里踏出的露在外面的壕沟,既深又窄的壕沟弯弯曲曲,他一眼不能望穿壕沟,看到外面的旷野。”

安德鲁斯在山谷中跟随米勒猎杀野牛,协助施奈德剥野牛皮,最终还被暴风雪困在山谷。野牛群象征的庞大、原始的自然力量在人类的欲望前倒下,以及暴风雪的残酷,打破了安德鲁斯对于自然与野性的浪漫幻想,并使其逐渐陷入迷茫。

“他也回想不起来另外一种激情的力量,这种激情促使他跨越了大半个国家,进入旷野之中,在其中他曾经梦想他能够如同在梦幻里一样找到永恒的自我。现在他承认这些激情不过是一时的自负,但他几乎一点儿也不后悔。” 见到破败的十字镇后,在物质目标的彻底失败中,安德鲁斯获得对生命本质更深刻、更清醒的领悟——认识到人类的脆弱,以及执着于控制与占有的虚无,也体会到内心深处的某种宁静。

对于追求财富的米勒、施奈德,这次猎牛计划无疑是巨大的失败,那么在一个本身并无预设意义、甚至有些荒谬冷漠的世界里,个体如何自处,如何面对似乎注定失败的人生?作者借安德鲁斯的内心经历给出了他的答案:彻底摒弃幻想与自欺;认识到人类意志的局限与外在追求的虚无;在深刻的体验与专注的行动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存在的真实感以及生存的意义。再看一眼封面的雪花,内心竟升起了一阵平静,就以全书的最后两段做为这篇笔记的结尾吧:

“安德鲁斯骑马经过已然冒烟的麦克唐纳棚屋的废墟,经过了右边的木棉林。他蹚过狭窄的小河,停下马来。他转过身。东方地平线上,太阳薄薄的边缘已经烧红。他又转过身,看着眼前平坦的大地,地上留下自己长长的影子,影子的边缘被刚刚长出的新草弄破了。手中缰绳坚硬溜滑,他强烈地意识到他座下的马鞍光滑如岩石一般,强烈地意识到马呼吸时马肚子在缓缓起伏。青草散发的芬芳混合着马身上的汗霉味,安德鲁斯深吸了一口气。他用一只手仅仅攥住缰绳,脚后跟一磕马肚子,朝空旷的草原骑去。

除了大概的方向,他不知道自己将走向哪里,但他明白稍后他会知道的。他从容地纵马向前,感觉身后太阳冉冉升起,使得空气也坚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