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往事浮光》读后感:两个比喻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19 12:25:3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往事浮光》读后感:两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搪瓷盘子和骨瓷
晚年的林婉珍回忆当年的自己,有一个自悟:她是搪瓷盘子,耐用,装烫的,装酸的,装苦的,装辣的都没有问题,怎么用都不会破,不怕坏。而琼瑶则是骨瓷,脆弱、易碎,需要细心呵护。
多么深的领悟,很好地概括了男人眼中“糟糠之妻”的特点。
当初的林婉珍,完全以平鑫涛为轴心,她围着他画着家庭这个圆。她包揽所有家务,照顾三个孩子,兼着皇冠的财务工作以及其他日杂。她可以为了他喜欢长发,因为作家务不方便,不得已剪了长发,但是却为了他的喜欢而让两个女儿留了长发,编长辫子,洗长发,看似是小事,其实在生活中其烦琐,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她可以为了陪她看电影,拖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一路辗转搭乘公车去赴约,却因为延迟了一点而看他的脸色;她可以在看到自己丈夫和琼瑶的情书后一言不发;亦可以在亲耳听到丈夫和琼瑶的亲密电话后选择放下听筒;她还可以在丈夫和琼瑶欧洲游时缺钱了,马上给他们打钱过去;甚至可以在丈夫和琼瑶出了车祸后听从丈夫安排,内心满怀愤怒、绝望、不解,更有深深的屈辱陪琼瑶去看医生……
她忍受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孩子还这么小,都是正需要爸爸的年纪,身为一个母亲,能有什么选择,只能默默地守护这个家,希望有一天走失败的爸爸能够迷途知返。
种种细节,让本书的我深深地理解了一个词语:忍辱负重。
视事业为生命的平鑫涛,一马当先,意气风发,哪里会想到:是家庭为自己提供了坚守的后勤保障,时不时地与诸多作家的家庭聚会需要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孩子的生活学习需要有人无私付出,皇冠的日杂需要有人默默支持……甚至在那个保守年代,他与琼瑶的颇受争议的爱情也是需要有人隐忍而不至于难以收场。
第二个比喻:剪裁与全貌
在《我的故事》和《往事浮光》中,有几个共同的情节,但是不同的人口中的版本是不一样的。
密会情节。
此次密会的发起者其实是高山岚导演,他希望林婉珍和琼瑶好好谈谈,请琼瑶不要破坏她的家庭。
但是一个小时的会面,琼瑶就足足讲了四十分钟,讲到林婉珍家里的大事小情,讲到和平鑫涛的相处,讲她不久前前去乌来分手,以及平鑫涛的企图自杀殉情,讲如果能够维持三人两个家的现状,她不会逼平鑫涛离婚……
在《我的故事》中,琼瑶特别谈到,她对林婉珍说,“让她牢牢守住平鑫涛,还教她,他走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他可以来我家,你也可以来我家,只要你不给他机会,我就不会给他机会。”琼瑶还写到,林婉珍对她说“谢谢你的成全”,而在《往事浮光》中,林婉珍说这些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在《我的故事》中,都是平鑫涛的死缠烂打,而在《往事浮光》中,琼瑶会毫不顾忌地把电话打到平鑫涛的家里,对他说:“我在吃牛肉干,要不要从电话里送一点给你吃。”
还会穿着中国式的织锦缎大衣到平鑫涛家里,问他好不好看。
会当着平鑫涛女儿的面,在平鑫涛问她喜欢冬天还是夏天的时候回答:冬天的时候,我喜欢夏天;夏天的时候,我喜欢冬天。
她给平鑫涛写了很多情书:
“我的心里有把锁,钥匙就在你手上。”
“我一旦动了真感情,就会把生命撞进感情里。夜深了,现在你已经躺在你的妻儿臂弯里,何奈。奈何!”
……
林婉珍半夜打电话到琼瑶家里找平鑫涛,琼瑶会盛气凌人对她说:“你来把他带回去啊。”而此时,平鑫涛就在旁边,听任自己的妻子被为难,受屈辱。
不得不说,作家的剪裁犹如现在的短视频,只给你看她想让你看的。孰是孰非,不重要。真实情节,亦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年后的回忆录,她们俩都不太谴责那个问题制造者,而是把诸多笔墨着力于对方。
在琼瑶笔下,他是那个深情人设;在林婉珍笔下,他是那个事业有成的能干夫君和偶尔尽责的不可或缺父亲。
不得不说,现代社会对女性真的友好太多了,男人不再是唯一,女人也不再是附庸,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活出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