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生命的尽头相遇》读后感25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21 07:55:0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在生命的尽头相遇》读后感
感谢何萍老师让我与《在生命的尽头相遇》这本书结缘。这本书与今年在公众号刊发的公益课程《生寄死归:我的叙事安宁课》在这里不期而遇。
拆下快递包装,就把它放置在我随身的双肩背包里,于是在每一个可以阅读的时刻,这本书就会在我的手上展开。在晨光中飘着茶香的阳台上、飞机上、高铁上、咨询室等候下一位来访者的间隙......
我是带着矛盾的心情阅读完这本书的。一种是想尽快一口气看完,看看到底这12个故事都讲了什么;另一种是要慢慢看,品位每一个生命故事带来的感动,以及在故事中呈现出的临终关怀的专业内容,并与《生寄死归:我的叙事安宁课》的内容做思考和对接。
本书的作者哈德利.弗拉霍斯是一位临终关怀护士。故事脉络是从她如何从一个19岁意外怀孕中途辍学的单身母亲,成为一个护士学校的学生,如何进入临终关怀领域实习,到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临终关怀护士的过程。在期间她与各式各样的临终患者和家庭相遇,并经历了与作为医生的丈夫相遇、相识、恋爱、结婚的过程,期间也经历了作为一个临终关怀的护士,却无法让自己的婆婆获得理想中的临终的遗憾。
读完本书,掩卷思考,我到底读到了什么?“相遇”这个词蹦出来,成了本书的再合适不过的关键词。本书有三重相遇,一是作者与临终患者的相遇;二是与死亡的相遇;三是与自己的相遇。
第一重相遇:作者与临终患者的相遇
在12个故事中,有作者从初出茅庐的紧张焦虑到驾轻就熟的专业护士的过程中,相遇过各式各样的患者和家庭,有在高档社区奢华富裕的患者,有需要审慎考虑医保费用的中产患者,也有住在桥洞下面没有身份、没有医保、没有钱、食物和水的非法移民......几乎在每一个故事里,都有让我鼻子一酸,眼泪迷蒙的泪点。
这些泪点,不是作为临终关怀护士不执着于治愈,而是让患者在生命尽头获得理想临终的专业技术,而是作者跟每一个患者和家庭相遇的时候,展现出的对于每一个临终者生命的尊重、相信和爱戴。
是她不开灯安静地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等待卡尔聚精会神看电视体育节目的广告时间段,帮助卡尔翻身查看皮肤状况;是她帮助卡尔穿上他想穿的那套深蓝色西装,并配上一条樱桃红色的领带;是她帮助苏女士每周给她心爱的植物浇一遍水,是她帮助苏女士把邮箱的信件带回房间放置到她身边的桌子上,是她应患者的邀请把床上晾干的衣服一件一件叠好,是她帮助她做一个期待中的三明治......
作者在书中写道,护理学校从来没教过,但是我知道给苏女士的植物浇水、为她做三明治、帮她上网、替她寄信同我所做的其他工作一样重要。

是她为了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在遵守规则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的努力。作为一个临终护士,她对体系内的养老院孰优孰劣非常清晰,但是制度规定不能为患者推荐选择,所以当患者说出作者心目中最好的选择时,她面露笑容,眼睛闪闪发光;当患者说出她心中不理想的养老机构时,她闭上眼睛,闭上嘴巴。她什么都没说,但她该说的都说了;她什么都没做,但该做的她都做了!

是她在黑夜里独自开车去桥下踏过泥泞和垃圾找到阿尔伯特,作为一个没有身份、没有房子、没有钱、没有电话、没有食物和水的临终患者,她来到他身边,竭尽全力为他申请到药物,并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善巧地请助理护士申请让她去协助工作,以“顺便”为患者送去食物。当她问:“我还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阿尔伯特说:“没有了,你们是地球上的天使。”守在阿尔伯特身边,一贫如洗的吉尔对作者说:“谢谢你把他当人看。”

第二重相遇:作者与死亡的相遇
死亡有一张变化无穷的脸,每一个人的死亡都是不同的。有什么东西是超越了死亡的。作者说,有些事情是医学无法解释的,在此生和来世之间,有一种强大而平静的存在。我曾亲眼见到过无数次。
格伦达对着眼前的空气大笑,说在跟自己的妹妹在大声热切的对话......当作者按照规定,数心率记时2分钟宣布患者死亡的瞬间,砰的一声,吊灯熄灭了,人们置身在一片黑暗之中。
伊迪斯大喊大叫,说自己的床着火了,坚决不睡在床上。作者请教了自己的老师,决定为患者把床推到另外一个房间里,患者立刻爬到床上酣然入睡了......患者去世后,其丈夫说患者曾经居住的那个房间真的着火了。
作者再次到桥下去看望阿尔伯特,他的疼痛消失了,他认为是药物的作用,说:“我妈妈在这里。她很久前就去世了,我知道这是一种幻觉,我从来没有这么快乐过,我现在一点也不疼,我和妈妈在一起。别拿走那些药。”当作者打开药箱,发现药瓶余量还是上次她离开时的刻度。

书中写道:我独自走回车上,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跟着我,好像是一位朋友静静地走在我身边。这一刻的寂静让我感觉很舒服,不需要任何言语。我感觉再安全不过了。

第二天,她离开家时,感觉到后脖子一阵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胸卡仍然在昨天脱下来的护士服上,她回家到洗衣机里翻出衣服取下胸卡,用了2分钟时间。她上班途中,前方刚发生了车祸,恰恰就在2分钟之前......

我想,对死亡我们有太多未知,要带着对生命最大限度的敬畏,尊重和相信患者的所听、所见和所说,相信他所相信的一切,陪着他走向生命的终点。

第三重相遇:作者与自己的相遇

作者在书中写道: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一个禁忌或令人恐惧的话题,但在我的家庭中并非如此。我的外祖父母是执业遗体防腐员和殡仪馆经理,我妈妈从小在殡仪馆和太平间长大。对我妈妈来说, 在防腐的遗体边上写作业不是什么新鲜事。 因为家里人的原因,死亡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晚餐时讨论死亡和与之相关的话题也是常事。我从小就理解死亡是自然现象,没什么好奇怪的,既不感到害怕,也不觉得神秘。

作者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但自从作者19岁意外怀孕,她的信仰有所动摇,但是也无法跟人讨论。

自从作者决定要成为一名护士,经历了非常多挑战和困难,但这是一条让她能要养活自己和孩子的最短的道路。

一路走来,她从父亲对母亲身材的评判里,种下了“你身材不好就不会被爱的信念”,成了一个饮食障碍者,严格控制自己的体重和饮食,绝对不碰蛋糕,在跟患者的相遇的过程中,她的信念逐渐被溶解,人生中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让她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在婆婆的生日聚会中,她破天荒说我要吃蛋糕,让丈夫惊讶不已......

她从一个一直隐忍无法表达自己需要的人,在丈夫的帮助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慢慢成为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意愿的人,学会一个可以在爱情里处理争执的人,学会了可以跟领导说:我不照顾脑癌患者......

对于婆婆的死,作者一直心存芥蒂。书中写道:我也早为巴贝蒂计划好了一切。那一刻应该有点燃的蜡烛、舒缓的音乐,我们会打开阳台上的门,让巴贝蒂特别喜欢的咸咸的海风吹进来。那本应该是我经历过的最平静的死亡。眼前一片混乱,我感觉很不真实,一切竟然就这样发生了。

我看着巴贝蒂已经失去生气的、小小的、虚弱的身体躺在这间无菌病房里,一股极大的悲伤朝我涌来。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婆婆去世了,还因为我没照顾好她。

书中结尾有一段作者与丈夫的对话:

“你想,如果没有忘记拿药,你就不会去医院。如果飓风没登陆,你就不会去那家医院,我也不会跑那么远去工作。如果这些都没发生,她就会在家里。”

“是的,就应该是那样的。”我说。

“但问题是:我就没法在场了。我会在那一家很远的诊所, 错过她的离开。我相信每件事的发生都有理由。”

“每件事的发生都有理由。”我重复着,那一刻,这句话仿佛有了魔力,让人莫名确信。

书中最后一段话,让我们知道她是如何透过跟患者生命的相遇,而与自己相遇的。

我十分荣幸能一直从事这份误打误撞开始的工作,我相信这是我的使命。我不再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护士,但我总还是最年轻的。这份工作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作为护士的角色,而且还重塑了我的人生。当我进入这个领域时,完全没想过会发生改变,但当我回望, 我能看到变化是如此明显,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我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以及一切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从业者) 的价值和重要性,而与此同时,患者给予我们的帮助丝毫不亚于我们给他们的帮助。我这份工作让那些走到生命尽头的人出现在我身边。他们已然明了正逼近的死亡,开始回顾过往的经历。很多人也愿意与我们分享那些最宝贵的经验,而我与他们正于此时此地相遇。

我汲取了他们的智慧还有他们慎重与我分享的故事。我让他们改变了我。这也是我选择吃蛋糕的原因。

这三重相遇,让我多次落泪。这三重相遇,对我的启发是,让我们在生命的尽头与“人”相遇,而不是与“死亡”相遇。

这本书,我会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