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买了一本译林出版社的《城南旧事》原著,抽空两三天就看完了。今天来说说读后感。
先说说与记忆中所看电影的理解有偏差的点:
一个是秀贞父母对秀贞的态度,看过电影我推测秀贞父母对疯女儿的态度应该是很恶劣的。而原著中呈现出来的,秀贞的父母并没有那么妖魔化。
妈妈比想象中要关爱她这个女儿。小英子去找秀贞玩,秀贞妈妈说:你倒是喜欢和她玩。去吧。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妈妈其实挺高兴有小孩找她这个疯女儿玩的。
然后秀贞爸爸对于小英子问秀贞的话没有回应。他就是不想说的态度。女儿未婚生子这件事他不想谈论。
其实这样的父母形象就是很多父母的范本。
这也是小英子的第一个问题:秀贞是人人避而不及的疯子。可是秀贞那么好,怎么可能是疯子呢?
二个是关于小偷的,影片中没有提及为何小偷走上了偷东西这条路。并且它呈现出来的张丰毅所饰演的小偷对小英子说的话意味深长:长大后你就能分得清了。这让我觉得剧中的小偷是被社会逼迫到这个地步。
而原著中提到小偷其实是把家产败光所以才沦落到偷东西度日谋生这条路的。说到这事,他还流泪了。他后悔当初。
小英子当他是朋友,一个能和小孩谈心的大人。她不知道他是小偷,在学堂里看到他坐在学生家长代表那一座位时,小英子是有点不好意思的。那是一个重要的座位。但是后来隐约知道他其实是小偷后,小英子流泪了。这样一个看着不坏的人,为什么要偷东西呢。小英子为此感到难过。
回到小英子的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小偷,以及连带着疯子秀贞怎么就人人都避之不及呢?这是小英子要去辨别的事情。
三个是兰姨娘。兰姨娘这段影片中没有呈现。原著中其实描写兰姨娘和爸爸的暧昧也就两点,一个是兰姨娘烧烟,二个是爸爸给兰姨娘挑衣料。孩子的视角是比较单纯的,只看到这两点。小英子隐约发觉后用计把兰姨娘和德先叔撮合在一起。然而在小英子妈妈和爸爸之间,大概是有婚外情的出现。或者就是爸爸精神出轨吧。当然过去纳妾合理,就算爸爸和兰姨娘在一起,小英子的妈妈也是不好大闹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其实私人情感有时候和工作社会身份地位这些外在的都没什么关系,纯属人性。
四个是宋妈。影片中宋妈是善良勤快淳朴的奶妈形象。原著中呈现出来的宋妈和妈妈之间,其实就是雇佣关系。当宋妈家孩子情况大家知道之后,宋妈家男人来找,妈妈当即让宋妈走人了。宋妈对这个家庭是很留念有感情的,孩子奶着奶着有感情了,带的妹妹们也有感情了。宋妈舍不得走。可是在雇主家眼里,她就是请过来干活的人,给钱办事。宋妈惨笑着说:这就走了。妈妈直接说: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赶路呢。不打感情牌。
这也侧面写到妈妈看似只是一忙忙碌碌的家庭主妇,其实也是一个精明的女人。原著中对妈妈的描写大部分都是侧面的。妈妈干活做饭,妈妈雇佣宋妈,妈妈因为兰姨娘的事和爸爸置气,妈妈得知小英子助攻兰姨娘出走的时候,对小英子的赞许。从这些侧面描写,拼凑出一个能干的主妇形象。
五个就是小英子的爸爸病逝。影片中小英子的爸爸是一个温和的知识分子形象。而原著中写到的父亲是蛮严厉的一个形象。教训孩子这件事都是父亲在做。小英子赖床不想去学校的时候,母亲走开,换成父亲上场,上手开打。打完之后还是让她去学堂,后来爸爸又跟过去给她递冬衣。家教很严。小英子毕业典礼时,如爸爸所愿,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了,可是她的爸爸却在那一天离世了,看不到了。
所以说《城南旧事》里写了人生两别,
从辨别疯子,小偷,连着告别疯子,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
辨别,辨别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什么是天,什么是海。辨别这个世界上的人,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叫疯子什么是小偷。他们是人人避开的人,但究竟算不算是坏人。
告别,告别生命中那些经过又离开的人,有的只算是陌生人,有的相处一段时间,有的是陪伴很久的人。从萍水相逢,到至亲至爱。
最后想说一下的是封面。当时我买这版的书其实也有一个原因就是看中这个封面。
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和这个配图的场景相符的似乎就是文末快结尾那里,小英子从学校返回,看到弟弟妹妹们蹲在地上玩。但是那个场景里的父亲其实是在医院。而小英子作为长女,是年龄最大的。而不是比蹲在地上的小孩小的模样。
这难道是配图的画家没有读过原著吗?这算不算乌龙呢?再想一下,不算。这配图表面上是一个场景。其实是三个场景的同框融合。一个是爸爸浇石榴,一个是小英子若有所思,还有一个是孩子蹲在那玩。这三个场景其实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的。代表是怀念,回想。看着弟弟妹妹蹲在那玩,想到爸爸往日在那浇灌花儿。小英子从一开始的小娃,在这个瞬间长大了。那一段城南旧事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