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断言,重复,永不试图运用理性去证明什么,这就是在民众集会时,演说家们最擅长使用的伎俩。”
这句话是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我觉得他总结得很到位。不仅仅是在一些演讲或者讲座上,即使是在日常的沟通中我也时常有此感受。对方不会管我举了多少例子讲了什么道理,只是反复的重复几句他的观点他的道理,不加以解释不加以论证,让人觉得无法沟通。
《乌合之众》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我觉得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心理学类书籍就是比较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这次的阅读我其实理解的并不多,我之后可能会再去阅读一遍。现在来分享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点。
第一个,这本书说出了群体的特性,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群体比个体更加冲动易怒和群体的智力比个体的智力更低。
群体比个体更容易冲动愤怒,换成好话就是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时会获得更多的勇气。文中是这样写的“与野人一样,他无法容忍在他的欲望和欲望实现之间有任何障碍物,尤其是当人数众多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有不可阻挡的力量。对一个身处群体之中的个体而言’不可能‘这一概念消失了。”我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脑子里第一反应出来的是”暴走团“这个词(因为最近刷视频老是刷到)。一群可能年过半百的老人成群结队的走在马路上,车道上的机动车停下来为他们让道,给社会治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管理人员劝导他们,网络上在声讨他们,可是他们有恃无恐,依旧我行我素。或许从”暴走团“中随便拎一个人出来扔到马路上,他看到车过来了都会躲,甚至他可能在平时是一个相当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根本不会走到马路中间,可是当他在一个群体中时,他仿佛获得了”不可阻挡的力量“他不在意交通规则,只跟随着他所在的群体,不再思考不再畏惧。我觉得群体是如此可怕,他们不会思考,不讲道理,只是一味的朝着自己的欲望前进,像数万只飞蛾扑火,好似要将火焰都给压灭。而在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二个画面是抗日战争。(发现一个事物坏的方面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想他好的方面,这是我的习惯,因为我以前总是觉得”存在即合理“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我觉得要给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都留有余地,但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有些事情就是不可原谅不能理解的,它们不具有两面性,他们就是一群烂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随意侵害他人的人权。)言归正传,我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我们的先辈,他们也是一个拥有”不可阻挡的力量“的群体,但是他们的力量打跑了侵略者,提起这个群体,我总想起希望二字。(这里本来还有点别的内容,发不出来,服了)
群体有好有坏,文中有写要如何影响一个群体,可我不学会,我只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正如文中所说对群体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文章中说要撼动一个群体,就要找一个足以撼动一个群体的想象力的意向。当然我依旧不太懂,纸上谈兵无法运用于现实困境大概就是这样。但是没关系,我没有想法也没有能力去统治一个群体,我去阅读这本书,看他的观点理解其中内涵,目的是让自己以后身处一个群体中时,能够保持思考,认清自己在干什么,是否正确,会有什么后果,而不是凭着一腔热血混在群体的洪流中不可自拔。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互联网兴起的这些年,我已经见识过太多次网暴事件,我觉得有些时候人的恶意真的来的莫名其妙并且快速壮大,我不理解人的指责评判有什么依据,尤其是造谣,空口无凭却说的好像自己亲眼所见,还有一大批人不问缘由直接跟风,感觉造谣的人夺了他们的舍一样说什么信什么,而在被造谣的人因为这场网暴受到伤害时,这群看起来那么团结的人瞬间又作鸟兽飞散,融进互联网里,如果被抓住了,也只会说句”我也不知道会这样,她如果没怎样为什么不怎样“然后活着的人继续那样活着,痛苦的人可能一生都无法走出漩涡,而死去的人随着时间彻底消失,大家根本就不会从他们的死亡中吸取任何教训,当下一个谣言出现时,时间仿佛轮回,悲剧又会重演(所以说电视剧或者小说里那些用自己的死去惩罚或者教育别人的都别信,人是非常健忘和善变的动物,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我多希望大家都能理智的看待事情,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可是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人都是冲动的,混乱的,因为大家都这样评价一件事一个人,所以我也这样做,恶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都忘了是怎样开始的,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真是可怕。
书中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拉丁式教育,确切来说是批判了拉丁民族的教育。我对这一部分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看法我早就从我的一个朋友那里了解过。当时我们谈论着这个话题,她觉得拉丁式教育让学生在最应该去探索自己兴趣爱好,最该自由发展的时间回到了学校里,进行统一的教育,学习相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仅仅只是为了让我们通过升学考试,对以后我们进入社会可能没有帮助或者帮助微弱。她觉得西方的教育去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爱好然后在某一方面深耕下去是非常合理的,而找到兴趣爱好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去体验去探索反正绝不可能是在教室里听课。我看了《乌合之众》才知道原来这个看法出自这里。在书中,作者说“赫伯特·斯宾塞很容易证明了,教育既不让人变得更道德,也不让人更幸福”。可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现实经验证明这句话并不错误。我觉得好的教育必然可引导大部分孩子向善向上发展,将学生统一集中在学校传递积极的向上的观念,这不比让学生自己去社会上冒险来的安全吗,当孩子有了正确的三观,独立的人格,再去闯荡社会的大染缸,是否他们保持正直善良的可能性更高呢。可能会有人说学校传递的也不都是积极向上的观念,可那是教育工作者或者说是学校的问题,并不是教育的问题。
作者在文中还写到“拉丁式教育建立在一个根本的心理学错误之上:以为背诵教材就可以发展智力,由此出发,人们就想尽可能的灌输,从不培养其判断能力和主动性。在教学上,主要依靠背书和服从。”我不否认他说的挺中肯的,但是不能说这个教育就是错误的。背诵,灌输,服从这对优秀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痛苦的,因为他渴望思考,创作,他们的主观性很强,可对于大部分普通甚至平庸的孩子来说,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服从对我来说是不错的选择,我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所得,这已经很好了。这世界上有太多的差异,性格差异,天资差异,家庭差异,不公太多,内向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处于劣势,没有那么多天资的孩子在学习中会赶不上别人,家庭的差异让每个人的眼界不同,见的世界的面不同,而拉丁式教育我觉得是相对公平和安全的,它让每个学生都对他们不曾看到的世界的面有所了解,虽然因为地区不同教育资源上也有差异就是了。总的来说,我并不反感我国的教育制度,从我的角度来说,拉丁式教育让我从一个乡村小姑娘不断往上走,让我在过程中我见识了很多不曾见过的,让我获得文凭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虽然现在学历贬值严重)。如果没有拉丁式教育或许我也能闯出一番天地,但那个过程中我可能会遭受很多白眼,会更辛苦,会有更多的不知所措。当然这都因人而异了,各人各样,即使是最天才的哲学家,最伟大的政治家,最善解人意的天使一起,也无法想出一个让所有人都高兴的制度,或者创造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社会。所以就这样吧,我所做的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这个可能不怎么好的世界上活得快乐!
这本书真的不错,推荐阅读,我之后有时间了也会再读一遍,不知道那个时候我是否又会有了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