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原先生《成长记》有感
高原行走的树先生(“孩子爸爸”)在《屋檐下的行囊》公众号发布的《成长记》,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育儿长卷,更是一部充满哲思与温情的教育手记。开篇以风筝为喻,精准地勾勒出亲子关系的核心张力:自由与牵引。读罢全篇,这“线”的智慧,贯穿始终,令人掩卷深思。
一、 信任之“线”:放飞而非束缚
“孩子就如同放飞的风筝”,这一意象道尽了教育的真谛——欣赏其翱翔的姿态。高原先生反复强调“给孩子自由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这绝非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深刻信任基础上的放手。从幼儿园背大书包自己走,到东北寒冬凌晨独自步行上学,父母的身影在远处“守望”,而非贴身“搀扶”。这份信任,赋予了孩子早期宝贵的“自立”空间。当儿子在《我的咨询路》中感谢父母“支持我的一个又一个决定”时,这份感恩正是对父母信任最好的回馈。信任之线,是让孩子拥有探索世界、做出选择的勇气,明白“自己的路自己走”的起点。
二、 智慧之“扽”:适时校准而非强力拉扯
线绳的妙用,在于“当他偏离航线时,稍稍地扽一扽”。“扽”是微调,是提醒,而非粗暴的干涉或强制转向。文中多次体现了这种智慧:
理念的“扽”:当社会普遍焦虑于奥数、补习班时,父母坚守“享受童年,健康、快乐、自由地玩”的理念,没有随波逐流,避免了过早的揠苗助长。在孩子面临升学压力时,虽有过迷茫,但最终尊重孩子“上育才”的选择,这是对孩子意愿的尊重与支持。
情感的“扽”:面对青春期的“早恋”萌芽,没有如临大敌般“严加看管”,而是智慧地认识到“女孩是男孩最好的老师”,理解这份情感可能激发的正向能量。发现“情色光盘”时,没有粗暴指责,而是疏导沟通,避免激发逆反。这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扽”,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和情感发展的自然进程。
方向的“扽”:在孩子学业遇到瓶颈(如初入育才时的艰难)或需要引导时(如确立目标、时间管理方法),父母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共同分析原因、寻找方法,激发其内在动力。这种引导式的“扽”,帮助孩子建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根基之“线”:自信、自立与方法
高原先生将看似“不可思议”的成长轨迹(未参加中高考、补习、奥数,进入名校名企)归结为无意间做到的“三条”:自信、自立、方法。这恰是那根系住风筝、使其能高飞远行的坚韧之线。
自信:源于表达、表现、表演的机会。从扭秧歌赢得赞赏,到主持、指挥、演讲,每一次在公众场合的绽放,都在加固这根线。父母深谙“自信来源于外界的眼神(老师、长辈、同伴)”,努力创造集体活动机会,尤其重视同伴(特别是优秀女同学)的积极影响。自信之线,让孩子敢于迎风而上。
自立:不仅是生活自理,更是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自己的包自己拿”,到独自面对黑暗上学路,再到高中自学奥数、大学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这种能力贯穿始终。父母“狠心”的背后,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锻造。自立之线,让孩子在风中稳住身形,不迷失方向。
方法:是效率,更是掌控感。从中学阶段的“目标管理”(计划本)、“时间管理”(错题本)、反思总结,到大学时清晰的职业路径规划(《迷茫中的清醒》),方法的掌握让孩子如虎添翼。父母虽未直接教授,但通过不轻易辅导功课、鼓励自学,促使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力”。方法之线,让风筝能借风势,飞得更省力、更高远。
四、 自然之“道”:守望而非塑造
贯穿全文的灵魂,是“自然而然”的教育观,深受蒙氏理念及道家思想影响。孩子是“一粒种子”,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和节奏。“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父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尊重天性:沈农校园亲近自然的成长环境,塞外乡村的体验,都滋养了孩子的灵性,避免了“自然缺失症”。对童蒙期孩子(咬人、倔强、夜哭、拿钱)的理解与包容,而非道德批判,保护了其天性的完整。
榜样滋养:“想要把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往那个方向努力”。父母的自立、勤奋(如父亲深夜求学的经历)、对事业的热爱(父亲转行自然保护),本身就是无声而强大的教育。母亲“爱、倾听和鼓励”的朴素实践,更是最核心的滋养。
淡化功利:不过度夸奖聪明(避免固定型思维),不盲目攀比,不将分数视为唯一,重视课外活动、体育、艺术带来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因努力被肯定,因过程被欣赏。
五、 爱的回归:线那端的共鸣
当风筝飞得极高极远,那根系着的线,传递的已不再是约束,而是深沉的爱与羁绊。儿子从千年古城卢克索发来的生日祝福短信,正是这份羁绊最动人的体现。“我爱你”三个字,是孩子懂得感恩与回归的证明。父母“永远让孩子感到自豪”的自我要求,以及自身成为孩子“朋友”的努力(摈弃父辈的教训与讽刺,勇于道歉,建立伙伴式关系),构建了平等、互敬的亲子关系基础,让爱的回流成为可能。
结语:线的艺术
《成长记》没有提供刻板的“成功学”模板,它坦诚地展现了育儿的“云里雾里”与不断试错(父亲自身的反思与成长尤为珍贵)。它最打动人的,是那份贯穿始终的清醒与克制: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手中之线,其意义在于提供安全的起飞平台、适时的方向微调,以及无论飞得多远都能感知到的、坚韧而温柔的联系。用好这根线,核心在于“信任”其飞翔的能力、“智慧”地“扽”其航向、不断加固其“自信、自立、方法”的根基、秉持“自然守望”之道,最终收获基于平等与深爱的“回归”。
高原行走的树先生与其夫人,用近三十年的时光,书写了一部关于“风筝哲学”的生动实践。这“线”的艺术,是给予自由时的勇气,是适时引导时的智慧,是默默守望时的笃定,更是收获爱与成长时的无上欣慰。这不仅是他们一家的故事,更是对万千父母如何握好手中那根“线”的深刻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