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爱》读书笔记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情感回应,或者自己的情绪没有被识别和确认,我们往往会逐渐失去接纳自我情绪的能力。长大后,不仅难以给予他人爱,也很难真正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很多书籍和课程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爱”,但却很少有人提醒我们:要先学会“如何去感受爱”。有时候我们抱怨自己得不到爱,可能并不是没有人爱我们,而是一些内在习惯与模式妨碍了我们去体验和接受爱。
同样地,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不光要给予孩子爱,更要关注孩子是否能感受到这种爱。爱孩子和能与孩子建立情感共鸣是两回事。
爱与恐惧,是影响我们生活最深远的两种情绪。当我们被爱时,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它能抵消皮质醇,让我们感到安全、快乐、放松和平静。心灵因此处于开放和接纳的状态。
而当恐惧主导我们时,体内分泌的是肾上腺素,会引发“愤怒、逃避、僵住”三种反应。恐惧让人自我封闭,压抑身体,局限思维,同时也剥夺了我们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
如何区分是爱还是恐惧?
✏️爱没有期待,恐惧充满期待
出于爱的行动,是因为“我愿意”,而不是“我必须”。因为没有期待,就不会因结果而受伤。而出于恐惧的行为,则常伴随着“你必须回应我”,一旦落空便感到受伤。
克里斯多福在《亲密关系》一书中说到:“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爱基于尊重,恐惧缺乏尊重
真正的爱意味着:我看见你,相信你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跌倒,我陪你,但我不会替你走路。而恐惧常常表现为不信任:认为对方不行,替对方安排一切,剥夺他成长的机会。
武志红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爱是看见”。如果我们不能被“看到”,被尊重,即使我们意识到有人在关心自己,也不会有被爱的感觉。
✏️爱是无条件的,恐惧设下条件
爱你,不需要理由,也没有条件,我爱你本然的样子。而恐惧会列出许多条件、期待和义务,制造出许多规则,让关系变得沉重和紧张。
生命可以因为感受到爱而发生巨大变化。“我们感觉被他人所爱时所处的状态与其他情感都不一样,它能使人感到快乐,平静,专注和放松。感觉被爱是一种强大的体验,它能让人在面对挑战时顶住压力,有助于从困境中复原。”
如何感受爱?
1. 和自己建立情感联结
如果不能与自己联结,就很难与他人联结。学会关照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去体验和传递爱。这也是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一直被提醒的,先要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因为你无法给予他人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2.识别正确的方向
外在的喧嚣和虚拟的社交关系,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微信里存着上百个好友,午夜心烦时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虚拟的人际关系只能传递信息,带来兴奋和短暂的安慰,却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觉被爱发生在当下,发生在面对面的时刻。
3.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它们都在传递信息。尽管我们不喜欢愤怒,悲伤或恐惧,但愤怒能产生能量,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悲伤会让我们放慢脚步,容忍自己的脆弱,从失落中疗愈;恐惧则能激发保命反应,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允许自己去体验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才会自然流动。压抑情绪会让我们同时失去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当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感觉被爱的能力就越强。
4. 放慢脚步
慢下来,回到当下,才能更敏锐地感受幸福。尝试慢慢地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锻炼身体,节制饮食,保证睡眠,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改变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持久的幸福感。
5. 一次只做一件事
快节奏的生活常常需要我们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做着手里的事,心里盘算着其他事。过度思考也会钝化我们的情绪意识,把自己禁锢在思维里,却错过了对当下的体验,让生活变得更像是一种负担。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满怀热情地去做这件事,能带来更深的体验感。
6.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倾诉、音乐、艺术、自然、食物、触感……感官体验能帮助我们调节压力,重新敞开对爱的感受。
7. 致力于让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真诚的付出不能保证我们的人生没有伤害,却能确保我们的生活不会缺少爱,在努力给予他人所需时,你常常也能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生命因为爱而丰盈,而“感受到爱”比“给予爱”更需要练习。被爱带来的体验,是快乐、平静和力量。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不至崩溃,在挑战中依然能向前。如果你能感受到爱,并学会让别人也感受到爱,那么你的生活就不会缺乏意义与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