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本书,感觉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理论,铃木大师通过生活里最简单的场景,却能娓娓道来最深的哲理。一切围绕着“初心”二字,启发我们保持初心,活在当下。
第一部分,讲的是身与心的修行。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心灵层面更为重要,其实不尽然,身与心是同样重要的。就像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后,需要在行为上做到,才能说明是真的懂得了。身体对于心而言,既是辅助,亦是呈现。当我们以正确的坐姿开始,其他事物才会有正确的状态。归根结底,心相即世相。妄想改变他人都是徒劳,改变自己才是根本。我们需要摒除杂念,让自己全然安住于当下,该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无需强调是谁在做事,只是单纯地尽力去做,仅此而已。
坐禅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之法,当我们以正确的坐姿开始,心也会慢慢变得宁静。无需在意来来往往的念头,这些都是我们的修行的一部分。这些杂念其实也来源于我们的心,让其如实呈现本来面目,心自会慢慢趋于平静。当我们从容自若地观照一切风云变幻,最终连呼吸都不再刻意察觉。只管坐禅,我们需要努力,却不可太有目的性,也别想其他,在这宁静中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坐禅时的体会,若能融于生活中的每件事,方是正确的方式。
好与不好,并非绝对,好比我认为自己做的还可以,就会生出傲慢之心,那或许反不如做得不好的人——因为看见不足,更能生出勇猛的心努力精进。因此真正要做的,是明白自己做的不好,专心一意地努力做好。这正说明了,哪怕是错误也可以成为修行的契机,只要心的方向正确,就能向前进一步。
第二部分,探讨修行的态度。物质其实是意识的真实体现,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坐禅并非唯一的方式,衣食住行皆修行。做任何一件事都应当秉持正确的态度、虔诚的心,全力以赴。
修行就像烤面包,而每天的修行仿佛就是把烤面包的步骤一个接着一个,重复循环,直到自己能烤出好面包。在这过程中,不可急躁,更不可骄傲。修行时,我们当放下目的性和功利心,这些都是多余的成分,摒除这些不必要的,才是真正清净的修行。
我们的心总会不自觉地受外界影响,烦恼亦不由自主地升起。其实烦恼并非来自外界。生活中,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努力的那一方,别人不够理解,不够宽容,好比如果我们在坐禅,另一半在睡觉,就会觉得自己是认真修行而对方在偷懒。事实却完全相反,如果我们真的是在坐禅,心已安定,那世间的一切,都会因此与我们一同在坐禅,烦恼亦将消融。如果我们不是真的坐禅,那我是我,烦恼是烦恼,一分为二,烦恼自然会来。
我们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老师常对我们说的“心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如实展现自己,方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一一改正。然而有时候我们又太自我,这亦是狂妄、傲慢的表现,虽常听老师教诲,却被自己的愚昧无知所蒙蔽,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这确实是非常危险,需要警醒,不可再犯。
第三部分,关于用心理解。修行并非为达成某个目标,否则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当持之以恒,坚定前行。有时,无需多言,全情投入便是。在修行中,保持一切自然地发生,吃饭、喝水、聆听、说话……当奉献出自己,将自己的心保持在“无”的状态,一切便自然而然。
我们对于自己的心也应当适时进行断舍离,将心中所有的东西都搬出来,彻底打扫心房,再将必需之物归位,余者舍弃。否则,我们的心就会乱七八糟,脏乱不堪。
万物本为一体,是我们的心起了分别念,故生各种烦恼,我们被观念束缚,又用这些观念思考,实无必要,悲伤亦是快乐,快乐亦是烦恼,这之间并无本质不同,唯有认清这本质,方能破除烦恼。修行确实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万物一体的心本就存在于我们心中,无需外求,当向内观照。清净自心,方能回归本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