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看完《草民》有两个星期多,我当时在书店一口气仅花两个下午全文读完,到现在后劲还有,于是不禁很想和朋友们疯狂无广安利下这本书并简单分享一下我个人一些读后感(可能有微量剧透)。
整本书所有故事都发生在福建一个不发达的小渔村,除了动人的文字和耐读的情节书里还有不少当地民俗特色。每一章都是一个(群)小人物与波折命运抗争的传记,而最开始作者自提的序更如同一首洋洋洒洒对生命的颂歌,赞颂生命的顽强和绚烂。这段读着感觉像是在看梵高的画作,大块鲜艳又粗粝的油彩如梦似幻地模糊成一片看似凄凉实则悄然迸发无穷力量的荒野奇景。(pyq附上这段全文图片)野草寸生的滩涂地既是小渔村真实景观,但其抽象意义更为深刻。潮起潮去,野草或在海水或在狂风中“舞蹈”着,时而看不见时而看似被折断,但其实一直都牢牢扎在地里顽强而生。就像一个个普通人在命运的打击下或狼狈或流泪,但同时坚强地将日子过下去。
书中每一章的人物都个性十分鲜明,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支撑他们前行。或许温顺如曹操(书中这位与著名历史人物同名的其实是个是个身体瘦弱背着观音像游走的村民)、或热血不羁如黑昌、或封建迷信如村里年长的妈妈们、或见多识广如上学生活在大城市又返乡的主人公哥几个。在与命运的周旋中,有胜者如秋姨靠自己一套土方子让痴傻的儿子和儿媳妇生下健康成长的孩子,也有“败”者如优等生许安康破产回乡(其父亲也是返乡大学生,儿时经历了父亲在台风天因修缮作业事故被电死在村子路口电线杆落下终身阴影)。但谁又比谁高贵呢?书中没有一个人物自动退出这场持久而变幻莫测的周旋,在精神和态度上就没有败者。
我特别有感于开篇“生命没有高贵的出身,腐烂便是生命的母亲”这句话。或许在某种上帝视角里,任何一种“高贵”都是暂时的。任何人永远都要面对失去(当然失去的程度不一样),以及失去在现实层面的终极形态————死亡,终极来说所有人其实不过都是一个个生于尘土又归于尘土的生命体,几十年都在无尽的磨损中又生长着新的细胞。我想,人们对苦难的共鸣以及彼此或浓或淡(总之不会缺少)的牵挂正是这种共性的衍生品。(当然小渔村的人们把这种暖洋洋的秉性展现得更为浓缩)看完作者本人关于自己作品的解读我感悟更深了,他说他越写越分辨不清自己书中人物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因为所有草的根系都是连接在一起的。草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草民们又凭什么生生不息,这便是回答。
或许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是沉沉浮浮,那我想奉劝各位低谷时请不要那么心灰意冷,因为向上看,你也会惊讶于那个“卑微的”自己能在狂风和浪潮洗礼后还能长得那么高;美满时也不要那么洋洋自得,因为向下看,我们的“根”都一般脆弱得如蚕丝只能相依而生。众生平等,众生平庸,唯生生不息才是绝色!
最后忍不住讲一些在书店那两个下午的奇遇记。那两天书店人满为患到我只能靠在书柜旁坐地而读,周围家长陪伴并给孩子读故事竟然让我觉得一点也不聒噪,样书书皮都快烂了我捧着也没觉得不适。但就在第二天读完这本书合上它的时侯,我才发现浅绿色的书皮既然历经无数次书店过客手指的摩擦生出了一根根细小的白丝(实际应该是植物纤维吧),暖光下看得清清楚楚。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本书叫《草民》,它其实也曾经是颗草啊(植物都有嫩芽期,我说是就是)!看啊,文字的生命力就这么具像化啦!我在想象他们拿着这本书的时侯会不会也像我那样沉浸其中好一会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满脸泪水,手都不自主地颤动摩擦着书,最后又看似随意的蹦出一句“害,谁还不是个草民了”
往店外走时我的耳机里正好在放到披头士名曲《Let it be》,“Let it be, let it be,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我换成了单曲循环模式,路上情不自禁地跟着披头士一起小声断断续续哼唱起来,唱着自嗨,仿佛跟我一起唱的还有小渔村的村民和所有认真捧着读完本书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