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读到《海天之间》里那句:“台风,是海天之间的巨无霸。每当一个台风生成,我都从天气预报上看他的位置,从卫星云图上看他的形状。” 突然窗外玻璃“噼里啪啦”响了起来,风声在耳畔呜咽盘旋。心头一惊,以为是楼上邻居深夜倒水,探出头望去,发现是台风将至的前奏——饱含水汽的风,尚未凝成雨滴,已急不可耐地拍打着我的窗户,留下湿漉漉的印痕。这巧合的呼应,瞬间将我与书中那片汹涌的海天拉近了距离。
说实话,《海天之间》这名字起初并未引起我太大兴趣,以为只是寻常写景。然而翻开细读,才发现这篇看似简短的杂志散文,其内容却像那拍窗的风,一次次将我的思绪卷向远方。并不是文章本身不够吸引我,恰恰相反,是它蕴含的力量,轻易便撬开了我记忆与联想的闸门。作者从家乡日照那平凡的海岸线起笔,掠过太阳磁暴的神秘光芒,深入台风的狂暴核心,再追随万鸟迁徙的悲壮轨迹,最终落笔于一个沉重而迫切的现实: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无声吞噬着陆地。他笔下所写的,绝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海”与“天”之间的那片空间,更是他亲身经历、观察、感悟到的,在这片辽阔舞台上演的人间万象与自然史诗。他将自己对海洋、大气、生灵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类行为的忧思,如盐溶于水般化入字里行间。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地被他牵引,开始重新审视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一种保护地球家园、守护未来那些美好风景的责任感,便在心中悄然滋长。
书中对台风形成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冷冰冰地复述气象知识,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敬畏的“旁观者”的兴奋感,描绘着那巨大的气旋如何在广袤海洋上空汲取能量,旋转、壮大,最终成为主宰一方天地的庞然巨物。他追踪台风的路径,凝视卫星云图上的螺旋结构,仿佛在解读大自然书写的狂草。这种专注与投入,本身便是一种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更触动我心弦的是关于“万鸟迁徙”的篇章。作者描绘了候鸟们如何凭借渺小的身躯,年复一年地挑战着海天之间的极限距离。它们穿越风暴,对抗气流,在茫茫大洋上寻找着微弱的陆地信号。那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作者没有止步于赞叹,他笔锋一转,指向了这壮丽图景背后的危机:气候变暖导致的洋流变化、极端天气频发、栖息地丧失,正使这条延续了千万年的生命之路变得愈发凶险莫测。
说来也巧,读这篇散文时,恰逢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的外围云系影响上海。虽然魔都的高温并未完全退却,但下班的路上,那夹着着远方海洋气息的风,已变得不同寻常。它不再是令人窒息的闷热,而是带着一丝难得的、湿润的凉意,轻轻拂过脸颊。往常高温带来的黏腻与烦躁瞬间被风卷走。我骑上那辆熟悉的小黄车,耳机里播放着董宇辉讲书的录音,在“格美”带来的微凉晚风中,沿着马路慢慢前行。从杨浦到宝山,十三公里的路程,走走停停,竟丝毫不觉疲惫。就在这难得的清凉与闲适中,我突然对白岩松老师那句话有了体会:“人要有闲,闲下来才有了硅谷、才有了特斯拉。”初听此言,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或许第一反应是觉得“何不食肉糜”般的刺耳。再听,理性上似乎理解了其倡导生活节奏的重要性,但那种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认知层面,未曾真正“活”过。直到此刻,当我不再被“必须立刻到家”的焦虑驱赶,当我不再翻看微信信息的闪烁,当我真正允许自己慢下来,看看变幻的云霞,听听耳机里的故事,让身体和心灵都松弛地沉浸在归途中时,我才恍然:原来时间真的可以“慢”下来。看一部纪录片、读几页书、甚至只是静静地发会儿呆,都充满了未曾体会过的滋味。哦,原来生活,剥离了无尽的追逐后,本真的模样竟如此值得细品。
从杨浦骑回家的路上,大约花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晚霞由起初温柔的粉红,渐次沉淀为深邃的蓝,最终,所有的色彩都悄然隐没于都市的灯火与沉沉的夜空。每当遇到心动的景致,我便停下来,用手机记录下那一刻。拍完,再汇入行色匆匆的车流人流。那一刻,心中竟生出几分隐秘的满足感,仿佛比那些只顾埋头赶路、一心只想快点回到钢筋水泥盒子里的同行者们,多拾取了一些零星的快乐,多尝到了一点生活的味道。适当的“慢”,确实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感知生活之美的门。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朋友,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那时我们似乎拥有无限的时间和无尽的快乐,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多现实的考量,纯粹因为性情相投。然而,岁月终究会把我们推向不同的方向。许多人渐渐变了,变得现实,变得“世俗”,这其实无可厚非。当房贷、车贷、养家的重担实实在在地压在肩头,想要“慢”下来,谈何容易?慢下来有时甚至需要一种奢侈的勇气。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的家离海只有三公里。写作倦怠时,只需从书桌前站起来,凭窗远眺那片海,便是最好的休憩与能量补给。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大连做兼职时,人生第一次与大海相见的场景。当时毫无准备,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手里还拎着一个旧布袋,就这么突兀地站在了大连的海边。眼前是想象过无数次的辽阔无垠,海鸥成群结队……。然而,面对这人生初见的壮阔,我的内心却异常平静,甚至有些茫然。只是远远地望着海平线,拍了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便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草草地离开了。那是我心中的大海吗?似乎不是。我期待中的海,应该是更加宁静的,沙滩上或许只有零星的两三人,可以躺下来,闭着眼,听海鸥的鸣叫掠过耳际,听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礁石,远处,一轮巨大的夕阳正缓缓沉入海平线,将天地染成一片暖金。那份想象中的宁静致远,与眼前喧嚣热闹的实景,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落差。
这篇散文,没有高调的口号,却用从容的叙述和真实的体验,在我们心中投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关于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渺小,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书中描绘的台风之狂暴、候鸟迁徙之悲壮、岛屿沉没之忧患,无一不是大自然发出的、需要我们侧耳倾听的警世箴言。
这场阅读,也像是我生活的映照。因“格美”而变得舒适的骑行,在归途中慢下来捕捉的晚霞,以及被书中文字勾起的、关于我第一次看海时那份微妙失落的记忆。它让我意识到,白岩松所说的“闲”,并非无所事事的懒散,而是给心灵腾出空间,去感受风的方向、云的变幻、鸟的轨迹,去体会生活中那些细微却真实的美好瞬间,去思考我们与脚下这颗蓝色星球的关系。
在生活的奔忙中,偶尔停下来,抬头看看我们头顶这片共同的“天”,关心一下远方那片承载着一切的“海”。它提醒我们,在浩瀚的宇宙和无垠的时间面前,人类固然渺小,但每一个微小的、善良的、负责任的行动,都如同投向大海的石子,终将激起属于我们的涟漪。